从李凡洛夫公馆看汉口茶叶贸易

“李凡洛夫公馆”位于汉口洞庭街88号,属斯拉夫别墅式住宅建筑,1902年建成,清水砖外墙,三层砖木结构,面积约670平方米,采用了拜占庭装饰细部和俄罗斯民间建筑处理手法。其建筑立面设计活泼跳跃;底层设有俄罗斯民族崇尚的拜占庭式砖石拱券,二层设计外走廊,又明显融入了东方建筑艺术的元素;三层设封闭式阳台,强调了俄罗斯严寒地区的建筑特点。其左端建有八角形红瓦尖塔一座,系采用了拜占庭东正教堂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1902—1919年,俄国茶叶商人李凡洛夫一家曾在此居住。

精巧的设计使“李凡洛夫公馆”带有了一种别样的浪漫

1861年,李凡洛夫(亦译作“李维维诺夫” )来到汉口,经营由湖北销往俄国的茶叶制品。1863年,李凡洛夫在羊楼洞建立顺丰砖茶厂,后迁汉口英租界下首的江滩边(今黎黄陂路口)。在围成方阵形的几栋两层楼房中,高高耸立的三座大烟囱当时格外引人注目。楼房里安装着当时最新式的蒸汽机、锅炉和各种制茶设备,七八百工人在这里日夜不停的工作。

我国唐宋时即有茶马交易(即以川陕茶易马),以张家口为蒙汉互市之所。明代以后,两湖茶逐步取代川陕茶,远销蒙古、新疆。为便于长途运输,茶叶多被制成茶饼。到了19世纪中叶,改制成茶砖。当时,茶砖制贩主要由山西帮商人从事,而茶砖的制作则在湖北蒲圻的羊楼洞。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羊楼洞居民曾达二、三万人,茶庄近百家。制作出来的青砖茶,每一块都压有“川”字标记,世称“洞茶”。 制贩“洞茶”资本最大的,系晋帮的三玉川和巨盛川等茶庄,经营茶叶的历史长达一百多年。俄商介入茶叶贸易之后,在羊楼洞高价收购茶叶,并用先进的制茶设备和技术,很快取得了经营上的优势,基本垄断了茶叶的外销市场。随着市场声誉和需求的不断提升,俄商看中了汉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市场潜质,利用汉口这个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茶叶的集散地,纷纷到此建厂。除顺丰砖茶厂外,1866年,托克马可夫和莫洛托可夫在顺丰砖茶厂的上首(今兰陵路口)开设了新太砖茶厂;1874年,莫尔恰诺夫与佩恰特诺夫在英租界内开设了阜昌砖茶厂。1871年顺丰砖茶厂在汉口长江边上建起了第一个工厂专用码头——“顺丰茶栈码头”,开启了汉口近代工业在外贸水运上的先河。

三个俄商砖茶厂,是武汉地区最早的近代工厂。直到19世纪70年代之后,才有其它外国资本家来汉建厂。制贩砖茶是武汉开埠最具影响的贸易,带动了武汉近代工业、金融、交通、运输、建筑等诸多事业的发展。据资料记载,19世纪70年代,汉口已有4家俄商砖茶厂,每年由汉口输出的砖茶约占全国砖茶输出量的60%。90年代至20世纪初的20年中,每年由汉口出口的茶叶在40万担左右,成为当时茶叶贸易最繁盛地区。

1878年,上海书信馆在汉口设立代办所。1893年1月1日,汉口工部局接手上海书信馆在武汉的代办所,建立汉口书信馆。自1893年5月20日发行“汉口1  第一版普通邮票”至1897年“汉口10  加盖P.P.C”(法文‘告别’、‘再见’之意)邮票以来,除“汉口7第五版普通邮票加盖改值”邮票外,其余9套均采用了“担茶人”的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汉口茶叶贸易的兴盛。

俄商在汉的茶叶贸易虽然促进了当地经贸事业的发展,但也给急待振兴的各项民族事业带来了巨大地冲击。仅以羊楼洞一地为例,俄商在占据市场足够份额之后,采用各种借口压价收购茶叶,垄断了武汉乃至整个中国的茶叶经营市场,讹诈、勒索手段层出不穷,迫使当地茶庄、茶贩、茶农纷纷破产,大量经营、生产场地闲置。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世人牢记!

1916年,顺丰、阜昌茶砖厂倒闭;新太被英商接管,后更名为太平洋砖茶厂。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因政治变革,俄在汉、在华茶叶贸易开始衰落。俄商独占茶市的局面到此完结。

1919年,李凡洛夫一家离汉赴美,留下了这座见证汉口近代贸易史的西式建筑——李凡洛夫公馆。

俄国商人在汉口设立的顺丰砖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