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炊烟

(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7(3)班张思思 指导老师:张郁人)  

老家在山里。三四十年前的老家是贫寒的,山脚下蚁挤着几十座土屋,乡亲们出工收工只看山脚下村里的炊烟。

老家山里多柴,每家每户的灶屋里都有一个用砖石围砌成四方的火炉,或者是一个有半人高的灶台。一日三餐烧柴煮饭炒菜热猪食,每次总要花几个钟头,那炉灶吞进大量的柴草,吐出大量的浓烟。烟一半途经烟囱飘浮在天空,一半缭绕在灶屋间。灶屋长期被烟熏火燎,四壁和顶梁都漆黑如炭。每当三餐烧煮时辰一到,全村烟囱便不约而同地吐雾吐云,一时间,村庄上空浓烟滚滚遮天蔽日,村子前山后岭的许多大大小小的树木都化作了柴火而烟消云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家的乡亲们的‘资本主义的尾巴’日益招摇,日子一繁忙,时间就宝贵,许多乡村人家开始用起了煤炉灶和电饭锅,村里的炊烟因而淡了许多。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老家四里八乡的村寨里的绝大部分泥土平房都摇身一变而成钢筋水泥结构的高楼。新楼新气象,变化最明显的是厨房。从前那占地面积大又不实用的柴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液化气灶。灶台是瓷砖铺面,光洁如玉,液化气灶的旋钮一转,蓝幽幽的火苗‘呼’地窜起,主妇在厨房炒煮煎焖,样样称心,完成一日三餐省时便捷。因此,乡村山上的柴木没人砍了,也就越长越旺,销声匿迹多时的许多野生动物又来定居了。这时村里的炊烟仅剩下淡淡细细的几缕。

近日回老家,发现三叔家里新买了一台微波炉。婶婶说,为她一岁的小孙子早晚热牛奶用。只见她边说边把一瓶牛奶放了进去,并见她熟练地转动旋钮,才两三分钟的工夫,牛奶就加热可饮用了,她还说,这微波炉使用方便,节时省电,更不生烟生尘,清洁房间。

老家的炊烟已由浓变淡至无。乡村炊烟的变化不正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故乡越来越火旺的一个缩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