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校园式“共享” 现在只是蹭热点?

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厨房……最近,一股“共享”的旋风迅速席卷全国。各种五花八门的“共享xx”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衣食住行娱各个方面无孔不入。作为青年的聚集地,大学校园也开始追逐这股“共享风”。

五花八门的校园式“共享”

今年6月,西南民族大学将学校50间暑期闲置的宿舍,重新设计一番,打造成了民俗风的“共享宿舍”,供来成都旅游的背包客和暑期在成都实习的大学生使用。

据了解,“共享宿舍”是学校根据实际住宿情况,通过政府、校方和运营机构三方合作的“共享宿舍”模式。入住者可采取线上预定或者到校办理这两种方式入住,办理成功之后,即可获得学校的“一卡通”,享受食堂、体育场等一系列设施,每天的费用仅为25元,这种环境好、价格低的“共享宿舍”受到了大家的热烈追捧。目前,50间宿舍已全部住满,供不应求。

另一边,由湖北大学大四学生杨海北创办的“共享厨房”也大热起来。只需交10元的器材使用费,便可以约上小伙伴,拎着自己购买的食材,在共享厨房里享受大家做出来的家乡美味了。“终于摆脱了在寝室偷偷煮面条的尴尬了”“在学校也能大家一起体验做饭带来的乐趣了”……共享厨房开张近3个月,目前每个月基本上都有百余人预约使用。

事实上,校园里的共享经济往往让人感到“脑洞大开”。在浙江嘉兴学院梁林校区的共享篮球柜,用微信扫码就能取球,押金29元,玩半小时1.5元。在武汉市一些高校,出现了共享洗衣机,将脏衣服丢进洗衣机,扫码,下单,整个过程完全通过手机操作实现。而湖南大学一群大学生创业团队,则在校园内运营“共享饮水”项目。

来自湖北大学的王康(化名)表示,“感觉现在校园里处处可见‘共享’,自己最常用的就是共享单车,因为有时候去上课或者去学校其他地方比较远,用共享单车就特别方便”。

谈起新兴起的共享模式,王康表示:“如果去外地旅游,我还挺想尝试一下共享宿舍,因为感觉很新鲜,而且环境好又便宜,很适合大学生的需求”。

校园其实早有“共享”,现在只是蹭热点?

当社会的“共享风”蔓延到大学校园时,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意见。

汕头大学研二学生董思涵(化名)在谈到“共享+校园”模式时表示,“感觉现在学校都是在滥用这些概念,其实学校本来就有很多设施就是共享的,比如图书馆、体育馆这类资源,之前学校也有一些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将自己的宿舍在假期租给别人住的情况,但是,现在什么都可以加上‘共享’一词,感觉就在蹭热点。”

“我不太看好校园里各种东西都共享。”来自华北大学的吴森(化名)说:“像厨房、宿舍之类比较私人的地方,如果变成流动式的,会带来很多安全问题,现在很多东西也是打着共享的噱头,变相做广告。”

当然,也有同学对此表示支持,“校园是年轻人的聚集地,也是创新的发源地。新事物很容易得到年轻人的接受并发展壮大,后期可以逐步推广到全社会。”王康认为,“校园和共享理念的结合可以孕育很多创新的产品,再加上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对此,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总支部书记杜式敏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源的充分利用,生活成本的节约和环保理念的传播是“共享”带来的好处。

谈到是否应该在校园里推行各种“共享”模式,杜式敏也表示支持,“特别是学生可以在这种模式下,得到更多的好处,比如共享厨房、共享宿舍,既让学校的资源得到了利用,也节省了学生的费用支出,还培养了环保意识。”

但是,杜式敏认为,“共享”理念在校园推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教育和管理准备。

“共享xx”入校园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什么

当“共享xx”频繁登上网络热搜榜,学校也慢慢接受“共享潮”的进入后,什么样的共享模式才是适合大学校园的,这是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符合共享、便捷、优惠、环保理念的‘共享’模式才是我们需要的,一些实用性并不强,并且没有安全保障的,我们是不会尝试的。”王康说。

湖北大学的魏羽(化名)就曾见过一些并没有用处的“共享”模式。他告诉记者,“当时我在一些学校见到过‘共享操场’,节假日或者寒暑假时通过办卡就可以在学校操场锻炼。但是,我觉得并没有什么用,因为还是有很多人可以不办卡混进去。”

魏羽认为,只有一些平常使用成本比较高,又具有实用性的资源才是真正需要共享的。

当“共享”接踵而来,学校也会面临诸多问题,如何解决其中的矛盾,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杜式敏认为,高校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要紧随共享思潮的发展。“其实,这个概念在学校早就有过萌芽,只是没有发展到今天这么广泛。”

杜式敏表示,现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许多由“共享”带来的问题,学校也应对此有所准备。

“对于学校来说,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做好管理工作,发展真正适合学生的项目。”同时,杜式敏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让共享经济在校园乃至社会发挥出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