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保护,防范意识要强化。

信息保护不能只靠技术保护与严厉打击,防范意识同样重要。我们期待打击手段升级,也期待防范意识的强化

黑客攻击、内鬼作祟,最近一段时间,围绕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在很多人看来,信息泄露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利益链条,要么推销要么诈骗。但是,信息泄露的缘由,真的只有不当牟利吗?

近日有媒体报道,个人登录某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在查看自己信息的时候,却看到了别人的申请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电话号,林林总总且内容真实。

采访中,工作人员表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太清楚,也许是系统问题。但是,即使没有黑客内鬼,即使不是故意为之,公众信息也不应该承受被泄露的风险。

在大家将目光投注在推销诈骗行为背后的信息泄露的同时,其实无意间的信息泄露一直存在着。

比如,在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到大量身份证信息,在一些机构的招聘或录取网页上,个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学校专业等内容清清楚楚。在此之前,还出现过大规模的开房记录与网站邮箱账号信息泄露。这些在公共网络上随处查询可得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由于恶意动机而泄露,但却对当事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其实,信息保护不能只靠技术保护与严厉打击,从源头来看,防范意识同样重要。

比如,一些能够在公共网络上查询到的个人信息,一些消费者在企业留存的个人信息,能否对其设置更高的查询权限?而存留在一些教育、考试、摇号等公共服务类政府网站的信息,更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有关部门应强化对这些民众信息的保护意识,不能等闲视之,出问题了就用“系统问题”来搪塞。

当前,打击信息泄露导致的电信诈骗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程度和意识仍显不足。我们期待,在打击手段升级的同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和防范意识能得到更多强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