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融媒体记者 张文 刘丹
暮秋时节,赤壁市官塘驿镇泉洪岭村的山野已是层林尽染,一阵秋风吹过,竹尖摆动,挥舞着叶子发出沙沙的声响。不远处,村里刚建成投产的竹拉丝厂里正忙得火热,工人张伏兴将一根根粗壮的楠竹切割成段,为进一步加工准备原料。
▲扶贫车间现场
“老张,最近家里都还好吧?”“一切都好,真要感谢村里办起了这个厂,现在估计一年能多三万块钱左右的收入,生活有盼头啦!”看到市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又一次来到厂里询问情况,张伏兴热情地回应道。
泉洪岭村是赤壁市比较偏远的贫困村之一,从2014年起,该村陆续发展了茶叶种植、光伏发电、羊和小龙虾养殖等产业,于2017年整体脱贫。但由于脱贫时间不长,该村还存在着产业发展不够扎实,村集体经济收益及贫困户收入不够稳定等问题。
为了让群众的日子过得稳,走得远,去年以来,挂点帮扶该村的赤壁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方高文便与该村“两委”班子一同走访调研,寻找脱贫致富路径,想办法推动该村的扶贫产业。泉洪岭村青山环绕,漫山遍野都是楠竹,经与村“两委”商量,决定以本地区丰富的楠竹资源为基础,筹建一个竹拉丝厂。
“项目总投资预计180万,驻点泉洪岭村对口帮扶的省机关事务局帮助解决60万,剩下的120万缺口我们再来协调想办法。”从立项之初,方高文便积极进行各方资源的筹措,并通过召开项目现场会等形式,帮助解决林业用地手续、规划设计、国土用地手续等问题,消除了扶贫车间投产的后顾之忧。
伴随着阵阵桂香,今年8月,泉洪岭村竹拉丝厂正式建成投产,吸纳了附近20余名农村劳动力前来务工,其中贫困户8名,平均每月为务工村民增收2000元左右。
“在村里上班最大的好处就是距离近,中午能回去给儿子做饭,还不耽误自家种田种地。”陈宏文是泉洪岭村的贫困户,儿子因一场车祸全身瘫痪。他说,以前自己在外地工厂上班,今年为了照料儿子,选择留在了村里,知道村里办起了扶贫车间,开工第一时间就来到厂里,做起了竹料捆扎的工作。
“村里有产业,村民就有活干,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更有信心。”看着如今机器轰鸣、工人穿梭忙碌的景象,泉洪岭村党支部书记刘林充满干劲。
如今,竹拉丝厂生产火热,周边省市深加工企业纷纷前来咨询,生产出来的竹丝供不应求。车间日均能消化20吨楠竹原料,生产过程中的竹片、竹屑、竹尖等材料都能物尽其用。这样的“胃口”,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楠竹收购,以往任由其在山间自生自灭的楠竹,现在成了远近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有了竹拉丝厂,每年能为村里增加10万元的集体收入。”刘林介绍道,“接下来,我们还将筹建一个竹筷生产车间,把楠竹‘粗加工’进化成‘深加工’,聘用更多的贫困村民,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审核:宋少琴
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