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风景,这边独好!赤壁版“富春山居图”日渐清晰

时维六月,走进赤壁乡村,犹如一幅绝美山水画。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在赤壁,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示范点及模范村脱颖而出。

天蓝、水清、地净、村美。一幅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感觉到自然舒适、留得住美好记忆的赤壁版“富春山居图”正日渐清晰。

13日,全市促进乡村振兴暨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赤壁召开。记者跟随与会人员参观考察,切实感受到该市乡村振兴示范点的鲜明特色。

小罗湖:现代农业气象新

走进车埠镇小罗湖田园综合体的金穗农业科技示范园,满眼翠绿,瓜果飘香。

漫步园内,只见5000多平米的示范园内种植着30多种有机蔬菜,一个多功能控制室“控制”着整个大棚内的施肥和灌溉。

当前正值雨水充沛季节,园内黄杆甜菜、红梗菜、水果黄瓜等有机蔬菜长势喜人,一派忙碌有序的丰收景象。

大棚技术负责人介绍,示范园内种植的30余种优质有机蔬菜有一半采用水培的模式种植,与传统耕种农业模式相比,这样的方式可使灌溉施肥更精准,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通过科学管理使得蔬菜更健康更绿色。

在大棚一角,一束束类似盆栽的蔬菜采用的是螺旋式管道栽培,利用PVC管道组合而成,管道顶端安装滴灌系统为作物提供养分和水分,营养液顺管道流下后回流到废液池,处理后可重复使用。

据了解,示范园内蔬菜培植的方式达到十余种之多,多样化的培植方式不仅让不同蔬菜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更起到了美观的效果。

总投资17亿元的小罗湖田园综合体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额2.5亿元,建成智能温室大棚,2.6万平米现代化设施农业大棚主体工程已建成,1.5万亩农业产业化种植示范基地雏形已基本形成。

今年,该项目将进一步加快“二园一基地”建设,新建“四中心一门楼”,倾力打造全省一流的示范田园综合体。

普安村:荷色新村魅力显

走进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普安村,目之所见,皆是“荷韵”。

独具荷文化气息的“荷舍 ”民宿、集办公与旅游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村级游客中心“荷站”、会讲荷花故事的“五觉 ”厕所“荷香”、品种丰富的购物中心“荷仓”……尽显“荷色新村”魅力。

景在村中,村融景中。连村公路两边,绿树成荫。村内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内休闲广场上,笑声不断。

近年来,该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深入,加快补齐人居环境短板,擦亮乡村振兴美丽底色。

该村坚持交通先行,拓宽村主干道2.5公里,完成熊沧线4.5公里亮化工程,打造“四好农村路”。整合项目资金,开展沟渠整治、鱼池护砌、道路硬化等,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整合美丽乡村项目资金,完成“荷花广场”、“野桔园”、“荷舍”民宿、居民小区提档升级。

村支部书记朱炳清介绍,通过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建成生态水果采摘区、荷花观赏区、农民休闲公园、游客接待中心等景点及配套设施,全村形成了观景、采摘、垂钓、赏荷一体的休闲旅游格局。

如今,一个个特色农业产业园如彩练装点乡间,一个个生态旅游好项目引游客纷至沓来。

易家堤村:村美民富产业旺

走进柳山湖镇易家堤村,一幅干净整洁、生机勃勃的画卷映入眼帘。主干道两旁,村户墙面上被山水、田园等一幅幅五彩斑斓的水彩画妆点一新,让村容村貌更具活力。

近年来,易家堤村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环境治理,对主干道以及沿线房屋立面进行改造,环境面貌不断改善,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坐落在易家堤村的赤壁宇汇供销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刚刚投入生产就忙得热火朝天。该公司主要经营小龙虾鲜活交易,淡水鱼收购、加工、销售、冷链物流及电子商务等。正值旺季,公司日生产小龙虾40吨,成品10吨。

从农户的田间到最终成为成品虾尾冷冻入库,整个过程只需要40分钟,小龙虾产业在这里做到了“柳山速度”。

自加工厂开业以来,已经吸引周边200余名村民利用农闲时间来此打工,平日里在田间地头勤劳耕耘的村民们,如今都化身为熟练的剥虾工人,在小龙虾丰收的这几个月,他们平均每人月工资都在4500元以上。

村民徐新国曾在外打拼多年,看到家乡环境好了,产业发展形势也喜人,于是带着积蓄回乡,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发展种养殖1000余亩,并创建了“金柳·花居”民宿。

东柳村:支部当好“领头羊”

赤壁镇东柳村,乡村像公园,恬静优美。

整齐划一的蔬菜瓜果大棚一眼望不到边,棚内的农民正在劳作,葡萄藤上挂满一串串晶莹的果子。

村道两旁的民居外墙上,由村民手绘的山水墙体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该村展开的一幅乡村振兴生动图景。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该村党支部当好“领头羊”,率先进行西瓜种植试验,将西瓜变“金”瓜。不仅获得了群众信任度,吸引了能人、企业下乡,一些在外务工的青年纷纷回到东柳加入到果蔬基地建设的队伍中,并由此揭开了东柳村产业发展的序幕。

农业强了,乡村富裕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灵秀东柳,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下足了“绣花功夫”———

组织全体村民参观学习外地美丽乡村建设先进经验,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看到村中热火朝天的进行着环境治理,该村八十岁的老人将自己数万元的积蓄捐出,用于该村修整“幸福渠”;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加入“文明”元素,建立村规民约,并率先在全镇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发挥村民自治力量。

村庄面貌在全民的努力下日新月异,正搭乘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发展列车,驶向绿色发展的复兴之路。(记者:朱哲 袁灿 特约记者 童金建)

来源:咸宁日报


(编辑 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