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元:服务老弱孤寡32年

32年的操劳,让她满头的青丝变成了缕缕白发;32年的付出,让她得到全社会的认同。69岁的文金元当过民办老师、村妇联主席、村党支部副书记,先后被授予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

改变旧貌的带头人

立夏后,记者走进赤壁市车埠镇福利院。四栋房子错落有致,形成一个四合院,院内,白墙青瓦,青松挺拔;院外,菜园里青菜青翠欲滴,池塘里鱼儿穿梭;院中,几十位耄耋老人精神矍铄,笑颜常驻,一幅和谐、温馨的生活画卷。

“30多年前,福利院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一位镇干部领着记者坐下,回忆过往,她感慨良多,当时的福利院,垃圾遍地,臭气扑鼻,三排老式平房被荆棘杂草包围,30多位老人住在黑暗潮湿的小屋里,吃的是一口小水塘打出来的黄泥水,照明靠蜡烛……

1987年春,文金元第一次来到车埠镇福利院,老人们的窘境让她震撼。在困难面前,她没有退缩,而是迅速在脑海里构思改革蓝图。

敢做敢当的文金元先是带着一些还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清理杂草挖了一口大塘。一杆锄头一副挑担,她白天挑、晚上挖,手掌磨起了无数血泡,肩膀擦破的肉皮贴在衣服上,她没喊过一声苦。几个月后,4000多立方米土被搬走,水塘修成,水管铺到了院子里,老人们终于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解决了喝水问题,她又向荒山宣战,种植蔬菜和农作物。紧接着她又领着老人们移开了福利院北边的一座小山,建起一个100余平方米的猪栏。

“我只是个带头人,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出不了少力。”望着远处郁郁葱葱的果树林,文金元说。

福利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垦菜地42亩,自养母猪2头,建起两口鱼塘,栽种苎蔴8亩,翻新老人们的住所。老人们看上电视,用上了太阳能,一日三餐只需到食堂领取,一月六次会餐,还发15元零用钱,年终每人分20斤肉鱼,两套衣服,过年过节会一起吃丰盛的团圆餐……

勤劳贴心的娘家人

文金元天天跟福利院里的老人们吃住在一起,经常和他们拉家常,她发现入院的老人,大多因为无儿无女,在心里对家有强烈的渴望。她希望把敬老院建成一个“家”。

这里生活的老人大多是农活的行家里手,自小便习惯了辛勤劳作,文金元为了满足老人们的愿望,在福利院里发展庭院经济,各显其能。

“种菜、养猪,不但能自给自足,还锻炼老人们的身体,更让老人们的日子过得充实。” 文金元说。

80多岁的老婆婆李国珍当过30多年的村妇联主席,思维敏捷,熟知政策,能说会道。文金元让她参与院里管理与接待,让其发挥特长帮助做孤寡老人的思想工作,李国珍乐此不疲;残疾人王安平心灵手巧,会一手好竹器活儿,文金元跑前跑后联系订单,虽然收入不多,但让王安平感到了存在的价值。

彭世永老人,五个女儿均已出嫁,10年前老伴去世后,他便只身来到了福利院。“来这里就是图个充实。”老人说:“福利院好呀,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文院长就像是自家人一样。”

文金元根据老人的身高,调节卧室床铺;老人们牙口大多不好,她叮嘱厨师做软饭,炖肉片,去鱼刺;她在院内设立乡情味浓厚的柴火烤火房,让老人们在一起聊天话家常;逢年过节,她给老人分发元宵、糍粑、粽子、月饼和红薯等食物,让老人感受乡情。

孤寡老弱的暖心人

春天流感多发,要及时消毒不能传染发病;夏天蚊虫肆虐,要注意老人生疮腹泻;秋天老人情绪波动大,得防止“擦枪走火”;冬天老人体质孱弱,千万不能让老人冻着……这些记录在文金元工作笔记本上的点滴小事,饱含了她对福利院、对老人的深厚感情。

在她担任福利院院长的32年间,共送走了150余名老人。每一位老人的喜好,每一位老人的牵挂,她都历历在目,记录在笔记本中。

32年来,文金元没有节假日,每个传统节日,她都在院内陪着老人们度过。从入院的那天起,文金元就主动承担起为老人服务中最累、最脏的护理工作。照顾一些病重老人、传染病患者和临终老人,她从不推脱,也不抱怨,详细记录下工作事宜。

长期的劳累,文金元感染上了严重的肺积水,人瘦了一圈,但她还是坚持到院里照看老人。老人们看不下去了,用板车将她送到医院。医生让她住院治疗,但是她惦记着院里的老人,不肯住院,而将药水带回来打。

1998年,她的丈夫患了矽肺职业病住进了医院,生命垂危。一天晚上,文金元正在照顾丈夫,福利院里的工作人员匆匆赶来,说院里的有位老人晕倒。文金元当即赶回福利院,用热水给老人擦洗,老人慢慢醒过来,这时,文金元的儿子心急火燎地赶到福利院:“妈妈,爸爸快不行了!“是丢下老人还是丢下丈夫”文金元没有过多思考,含着热泪将老人照顾好,才赶往医院照顾丈夫……不久,文金元的丈夫病故了,家里的经济更加困难,她独自养活两个孩子,面临着各种生活困难,文金元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

“我在福利院工作了一辈子,早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这里的老人们就是我的亲人,希望自己一直健康着,能为他们多服务几年。”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 特约记者 童金健


(编辑 舒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