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9时许,阴雨蒙蒙的沧湖边,53岁的宋立新站在堂屋里,正端着一个边沿残破的搪瓷碗吃饭。碗里是白米饭、青菜、鱼块和肉。他迅速吃完,把碗往地上一丢,筷子扔在一边,就走出去了。邻居的小狗欢快地跑过来,将碗底舔得干干净净。
“饭是婶娘送的”,宋立新说。婶娘叫何双喜,今年74岁,就住在门前坎下。最近这18天,她每天给宋立新送饭。这样的送饭行动,她和97位乡邻已经坚持了14年。
宋立新是赤壁市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汤家咀村1组村民,自幼失去父亲,1983年高考失利后精神失常,自此,生活由母亲照顾。2005年,他的母亲因病去世。当时,因他是精神病患者,当地的农村福利院无法接收。
他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宋立新的邻居们开始商量。他们最终商定,由该组村民轮流负责送饭。这一送,就是14年。如今,参与送饭的村民有98人。
高考落榜精神失常
汤家咀村一组是曾经的农场所在地,村中大树参天,风景如画。村口有一处房屋非常特别:三间砖瓦房,有房没有门,没有电线,除了右侧卧室有一张铺着被褥的铁床外,其余房间连桌椅板凳都没有。
村委会副主任宋亚平说,这就是宋立新的房子。他说,因为宋立新会间歇性发病,会疯狂地破坏家中物品,甚至导致自身受伤,所以屋里没有电线,门也撤了,桌椅板凳更是不敢放。他的碗也是自己摔烂的,不知道摔坏多少个碗了,“每次摔坏,轮到哪家人送饭,他们就给他买新的”。
屋里一名男子正端着破搪瓷碗吃饭,在他身后,几只狗巴巴地望着他。见到有人来,他咕哝了一句,狗子抢食,真讨嫌。
吃饭男子就是宋立新。邻居说,宋立新是家里的单传儿子,父亲在他年幼时去世,他由母亲杨桂香带大。儿时的宋立新聪明好学,很逗人喜欢,母亲对他寄予厚望。当年,他的确是当地高中的优秀学生,很有希望考一所好大学。
1983年高考,母亲和全村人都期待着喝他的升学酒。等到高考成绩揭晓时,他却意外落榜了。自此,他沉默不语,不久后竟然精神失常了。
此后他的生活一直由杨桂香照料。他发病的时候非常狂燥,会在家里摔东西、打人。以前的家里所有物品基本被他毁掉。
2005年,杨桂香因病去世,将这儿子独自留在了村里。村民们帮忙料理完杨桂香的后事,由村里将宋立新送到当地福利院安顿。可是,只要一犯病,宋立新就胡乱打人,福利院只得将他送回村里。
提起他的母亲,他的脸色顿时暗淡下来,叹了一口气低下头望向门外。村民说,他母亲就埋葬在那个方向。他嘴里嘟哝着:“没得法了,妈妈走了!”随后陷入沉默。
村民轮流送饭14年
“远亲不如近邻,不能让他挨饿受冻!”该组村民料理完杨桂香的后事,就开始讨论宋立新的生活问题。
时任村支书宋晋升今年已经60岁,在城里带孙子。他记得,当时宋立新独自在村里晃荡,有些村民自发地喊他到家里吃饭,但大家都觉得,这样不是长久之计。
宋晋升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来到宋立新所在村组,召开村民大会,商讨解决方案。
宋晋升说,大家都舍不得宋立新受苦,但是,如果将他让托付给某一家来照管,又将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大家经过热烈讨论,最后一致同意:由该组村民轮流送饭,无论男女老少,按照人口计算,每人送一天三餐,如果有四口人,就送四天,送完后将碗交到下一家。并且,无论在家在外,都要送饭。
目前,汤家咀村一组有村民98人,这样算下下来,轮到每人每年大约送四天饭。
昨天的宋立新非常清醒,能跟客人交谈,还能清楚地记得高考和母亲去世的具体日子。他手指着门前坡下那户人家说,“这段时间婶娘送饭我吃”。
婶娘何双喜今年74岁,有6个儿子,一大家有30口人,这样算下来,她家全年送饭四个多月。她家老四、老五、老六在城里工作,三家人送饭的任务也交给了她,她每轮一送就是18天。
“就是多双筷子而已,我们吃啥他啥!”年过古稀的何双喜笑着说,宋立新就像自家孩子,让人疼。宋立新喜欢吃鱼,她就经常变着花样做鱼给他吃。
“他今年在我家过年。”何双喜整理着火塘上方熏着的腊鱼腊肉,说,过年时轮到哪家送饭,宋立新就在哪家过年。
她说,宋立新发病时在家摔东西,但一般不在外面撒狂,他喜欢抽烟,遇到有人抽烟时他会讨烟抽。在他清醒的时候,还会说简单的英语,甚至可以辅导初中生写作业。
汤家咀村一组就像是宋立新自家的大家庭,他从不走出这个组,他走到哪家,就到烤火,拿起水杯喝水,坐一会儿后又转到下一家。
村民无奈给他买一垛搪瓷碗
宋立新家的房顶铺着新瓦。村民介绍,那是村里出钱买来,邻居们帮忙换上去的。
宋亚平说,以前宋立新住得比较远,村民为了方便照顾他,由村里买来砖瓦,村民出义务工,合力帮他建好了新房。由于他发病时喜欢砸东西,大家把门板给他拆了,木床被他踢坏几张,大家后来想办法给他做了一张铁床。
村民刘拾秀今年45岁,1997年嫁到汤家咀村一组,她一来就知道宋立新,她家每轮送四天饭。
刘拾秀说,丈夫在外打工,大女儿宋雨洁大学毕业已在上班,二儿子在读高中。她平时一个人,一个菜就解决了,要是给宋立新送饭,她一般会做三个菜,每次盛饭时,她会将宋立新叫到厨房,直到他说够了就不再加了。
宋立新的碗不知道换了多少个。刘拾秀说,如果碗坏了,就得给他买新碗,瓷碗最多管一天,筷子顿顿换,村里买碗最多的就是何双喜家,大家没有办法,最后给他买了一垛耐摔的搪瓷碗。
“我送不动了儿孙送”
宋亚平介绍,政府将宋立新列为低保对象,每月有300多元的生活费,这些钱都交给组里,不够的村里再补贴,再象征性的给村民表示一下。
如果生病了,村民会将他送到医院治疗,治疗费用一部分用医保报销,另一部分则由村组承担。照顾的义务则是由当时送饭的村民负责。
“我和老伴送不动了,就让儿孙接着送!”何双喜说,她今年74岁了,身体不日不如一日,前几天下雪送饭,她还摔了跤,她说,她和老伴会一直给宋立新送饭,直到实在送不动了再想办法。
刘拾秀说,她会一直送下去,直到给宋立新养老送终。
刘拾秀的大女儿宋雨洁今年21岁,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老师,她说,自小就看到母亲给宋伯伯送饭,只要在家里,她和弟弟也会经常送。全村湾的善举在他们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家乡人会传承这爱心的接力棒,将善举进行到底。(记者 周鹏 王功尚 通讯员 童金健 周干林)
来源: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