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者与叙利亚的孩子们在一起。本报记者 黄培昭摄
中国志愿者正在给肯尼亚贫民窟的孩子做辅导。
肯尼亚贫民窟青少年足球赛决赛前,孩子们正在热身。本报记者 吕 强摄
中国绿舟救援队正在泰国被困人员所处洞口搜救。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06日 05 版)
温暖老挝受灾地区民众的心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广勇
老挝阿速坡省萨南赛县救援指挥部的院子里,停满了救护车、越野车、冲锋舟等救援设备,还有堆成小山的方便面、被子、药品等物资,院子里一棵大树下搭着好几顶帐篷,里面住着来自中国、泰国等地的救援队员。今年7月28日,天空阴沉沉的,一直下着大雨。忽然,一个蓝色身影从记者身旁跑过,匆匆抓了一包糯米饭,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他是中国蓝天救援队志愿者尹岩冬。在灰暗的天空和泥泞的路面映衬下,这一抹蓝色格外醒目。
“一大早进入灾区,不知道晚上几点才能回来。对搜救队员来说,老挝糯米饭是最好的食物,因为充饥时间特别长。”尹岩冬认真地说。
记者与尹岩冬一起跳上蓝天救援队的车辆,前往洪灾核心区。“今天我们去的班波村洪水稍有减退,但还有积水,路上全是淤泥。”
7月23日夜间,老挝阿速坡省萨南赛县的一处水电站发生副坝溃坝事故,造成萨南赛县13个村庄共1.3万余人受灾。在得知灾情后,中国民间专业救援机构蓝天救援队立即向老挝政府提出志愿参与救援行动。
7月25日,蓝天救援队携手蓝迪国际智库平台和中外友好国际交流中心,奔赴老挝开展国际人道救援行动,与多支国际搜救力量一起,通过陆路和空路前往老挝。
作为蓝天救援队泰国队队长,7月26日深夜,尹岩冬一抵达阿速坡,就申请连夜进入现场。但因为水下淤泥深达1米,而且正在下大雨,情况十分危险,阿速坡省省长没有批准他们的行动。
7月27日清晨,尹岩冬、蓝天救援先遣组组长皮建军、医生陶成诚及一名志愿者进入灾区。在得知有被困的村民需要进行转移时,蓝天救援队立即派出4车4船20人分成两组前往灾区,当日救出9名受困灾民。
在班波村,一名面部通红的孩子已经发烧4天,尹岩冬与救援队员一起将孩子转送到萨南赛县医院。救援车在泥泞的道路上颠簸着,尹岩冬让司机尽量加快速度,车子像洪水中的小舟,摇晃着艰难前行。“只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救助更多受灾民众,只希望他们的损失能小一点,再小一点……”尹岩冬说。
经过另外一个被洪水淹没的塔盛占村时,有人从远处向救援车招手。司机停下车,尹岩冬把一位打着点滴的病人搀扶上车,继续向萨南赛县驶去。村子里的灾民看到蓝天救援队都伸出大拇指夸赞。
阿速坡的这场洪灾,破坏性极大,救援难度极高。“尤其是灾后,洪水变成淤泥。”尹岩冬对记者说,多个区域无法使用船只,只能靠救援队员徒步进入。在最后的两天,淤泥开始陷脚,每走一步都需要花费很大力气,队员们不得不在淤泥中爬行前进,这更是对救援队员身体和心理的严峻考验,但蓝天救援队员依然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坚持搜索。村民伊穆对记者说:“看到救援队的蓝色,我们就看到了希望。”
作为第一支进入老挝溃坝事故灾区的民间救援队,自7月26日进入灾区,到8月5日撤离,蓝天救援队的80多位队员在灾区连续奋战。除了蓝天救援队,解放军医疗队、公羊救援队还有贵州阳光、厦门曙光、北京双闪以及9958应急救援协作平台派出的救援队等多支中国救援力量,也在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间前往老挝受灾地区,为救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善良举动温暖了老挝民众的心,也让人们体会到中老友谊的深厚。
老挝劳动社会福利部副部长拜坎说:“患难见真情。老挝阿速坡省洪灾发生后,中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再次体现了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老挝政府和人民对此深表感激,将永远铭记中方的大力支持。”
救援行动总指挥、老挝人民军副总参谋长坎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特别感谢中国的救援力量:“‘和平列车’医疗队、蓝天救援队、中国电建救援队以及其他很多中国救援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感谢来自中国的帮助!”
实现肯尼亚贫困孩子的梦想
本报赴肯尼亚特派记者 吕 强
跟随阴斌斌穿过一条长约20米、两侧是高墙和铁丝网的巷子,就来到了一片密密麻麻的铁皮棚屋——马萨雷贫民窟。这里是肯尼亚第二大贫民窟,位于内罗毕市内的一个峡谷中,面积约3平方公里,居住了60万人。这里的大多数居民被世界银行列为长期贫困人口,不仅缺乏干净的饮用水和基本的卫生措施,还时刻面临暴力和疾病的威胁。
“克里斯!克里斯!”我们一进贫民窟,当地孩子们就开始喊阴斌斌的英文名,他们看到中国面孔还会喊“CHINA!CHINA!”并热情地伸出手击掌问候。今年已是阴斌斌在这个贫民窟做公益的第四年,他参与创立的“造梦公益”4年来一共招募了中国留学生和中国大学生100多名。建希望小学、办贫民窟嘉年华、提供“国际免费午餐”……这些项目的顺利进行,让贫民窟里的居民对中国人热情友好。
阴斌斌是个90后,2014年第一次来到肯尼亚当志愿者,在一所小学支教。“原来的教室是封闭且不透光的铁皮房,如果隔壁烧火做饭,烟气就会跑进教室,熏得人直流眼泪。”阴斌斌回忆起在铁皮房上课的情景。
看到这里落后的教学设施,阴斌斌就立下志愿要为孩子们建一所砖石水泥造的学校。“根本不敢相信一所贫民窟学校就在大家的努力下建成了。”阴斌斌激动地说。他当时在网上发布信息,得到了1000多名中国网友的捐款支持,最终建成了长荣希望小学。长荣希望小学的老师菲利克斯说,之前孩子们都不太喜欢上课,新学校建好了,孩子们都很喜欢学校。也从这所学校开始,阴斌斌决定要继续给贫民窟的孩子“造梦”,于是成立“造梦公益”,为孩子们做更多的事情。
2016年年底,因为旁边一家化工厂爆炸,大火将贫民窟里的卡索小学彻底烧毁,学校校长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阴斌斌,希望“造梦公益”能帮他们重建学校。校长萨蒙说:“我们选择中国的志愿者重建学校,是因为他们是贫民窟里最好的公益组织之一。他们有能力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的改造。”经过一年多的募资和建设,一幢两层高的新校舍于今年8月在原址上落成,占地360多平方米,共有14间教室,能容纳400多名学生。“这是贫民窟里最好的学校之一,”阴斌斌说,因为得到了中国科达陶瓷等企业的支持,“这所学校成为了贫民窟里第一所拥有地砖和吊顶的学校。”目前,“造梦公益”已经为马萨雷贫民窟建造了3所希望小学。
“造梦公益”还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组织联合发起“国际免费午餐”项目,让肯尼亚7所贫民窟学校1600多名学生受益,并且已经扩展到坦桑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马拉维等5个非洲国家。“预计到今年年底,我们能够为非洲1万多名儿童提供食物,希望将来能拓展到几十个非洲国家,将其打造成国际化的中国公益项目。”阴斌斌说,目前“国际免费午餐”项目已与肯尼亚副总统夫人蕾切尔·鲁托签署合作备忘录。“免费午餐能够解决饥饿儿童问题,是对贫民社区教育的促进。”鲁托说,感谢中国志愿者帮助肯尼亚做的事情。
除了“上学梦”“午餐梦”,孩子们还在中国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艺术梦”和“足球梦”。“造梦公益”每年都会举办贫民窟嘉年华活动,包括贫民窟达人秀、青少年足球赛、儿童画展等。参与今年达人秀节目编排的志愿者潘燕雯说:“达人秀海选结束时,还有很多孩子追着我们的车,说想要表演。”此外,“造梦公益”定期包下贫民窟里唯一的运动场,请专业教练给孩子进行足球训练。贫民窟足球赛委员会主席塞米对记者说:“中国志愿者付出了很多努力,所有活动的策划筹备都是他们完成的。”
阴斌斌说,在马萨雷贫民窟长期驻扎的公益组织超过200家,“造梦公益”是其中唯一一家中国志愿者组织,“希望能够通过中国青年的努力,提高中国公益组织的国际影响力。”
让叙利亚儿童重现笑容
本报驻埃及记者 黄培昭 景 玥
今年7月,大四毕业生王子铭来到了黎巴嫩中北部小镇科菲凡。在山上的小学校里,这位95后小伙和其他三位志愿者一起,给叙利亚难民儿童上课,教授孩子们打击乐、绘画和汉字书法等课程。
这段时间里,他看到了因战乱而客居他乡的叙利亚家庭最真实的生活面貌。“从小受到战乱的影响,这些孩子大多得不到教育资源。”王子铭告诉记者。尽管如此,孩子们那些关于离别、关于思念、关于家、关于理想的故事却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来自叙利亚大马士革的女孩哈迪雅谈到自己的家乡时,平静地说,叙利亚有很多炸弹,太危险了。但被问及以后是否还想回到家乡,她却坚定地点点头。
在绘画课上,几乎所有孩子都画了主题一致的画——色彩缤纷的房子或者叙利亚国旗。
通过与孩子们的相处和陪伴,志愿者们安抚了难民儿童的恐惧与悲痛,并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山上宁静的学校,是流离失所的人们安置过往,放下悲伤,找寻希望的新家园。“纵使每一公里都有不计其数的悲伤,但孩子们有权得到快乐,有笑容就有希望。”王子铭对记者说:“我们很高兴来到这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孩子们的生活增添一抹温暖的色彩。”
王子铭的志愿者情结源于2016年冬天的一次经历。当时,他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遇见了一群叙利亚难民。他们匍匐在地,每个人前面都摆着一块小牌子,上面粘着护照等证件,并用蹩脚的法语写道“救救我”。
回忆过往,王子铭记忆犹新。“两年过去了,我仍然为自己没能帮助这些难民感到懊悔。现在,我要行动起来,主动帮助他们。哪怕只能尽一点力,我也不会转身离开。”于是,他选择参加了由“共同未来基金”组织的志愿者项目。
“共同未来基金”是一家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指导下开展国际性志愿服务项目的非政府组织。通过组织志愿者开展支教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共同未来基金”希望为叙利亚难民家庭和所在国当地的贫困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这群人聚在一起,不过是为了把战争对人尤其对孩子的伤害降低一点,再降低一点”,“共同未来基金”项目发起人刘毅强如是说。
对中国志愿者的到来,不管是土耳其、黎巴嫩,还是约旦的当地学校、孤儿院负责人,都十分欢迎。土耳其一家孤儿院负责人侯赛因·多安激动地说:“来自中国的朋友们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他们来到这里,像母亲、像姐姐、像兄长一样陪伴着孩子们。”
志愿者们的无私付出也在难民儿童心中播撒了友谊的种子。“共同未来基金”约旦队志愿者郭佳韵在她的分享日志里写道:绘画课后,一个小男孩问能不能帮他在画上写两个字。她问他要写什么,小男孩说“中国”。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每跨出一步,都感到前路迢遥,任重道远;我们每遇见一个孩子,都能从他们眼中读出对和平、知识与未知的渴望。”郭佳韵写道:“微笑比泪水更有力量。”
周末,王子铭前往贝卡谷地的叙利亚难民营和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巴勒斯坦难民营,了解难民家庭和当地的公益组织对难民生活状况和妇女经济独立等问题的看法。这让他认识了更多“致力于让孩子们再次绽放笑容的同道中人”。
刘毅强说:“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国际志愿者活动带来了一个信念——救助难民,普通人也可以做。通过志愿者活动,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救助的实际意义。希望志愿者能起到带动作用,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
托出泰国洞穴里被困人员的希望
本报驻泰国记者 赵益普
2018年7月2日晚11时左右,泰国北部清莱府某山区。王旭东和他的4位队友正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办公室内做着当日的救援总结,不远处的水路救援中心忽然爆发出一阵欢呼,瞬间划破了山区的宁静。王旭东和队友们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找到了!
这里是泰国13人足球队被困的睡美人山洞附近。王旭东和他的4位队友来自北京绿舟应急救援队。6月28日,中国的志愿者团队绿舟联盟正式收到了泰国相关机构的邀请,请求他们派出人员参与救援。接到通知后,绿舟联盟立即组织有洞穴救援经验的队员备勤,并于29日派出5名队员赴泰参与救援。
7月2日当晚,被困山洞达9天的12名泰国足球少年和他们的教练,终于被救援人员发现。和绿舟救援队驻扎在一起的泰国救援人员来到他们的帐篷,大家互相拥抱致谢。“泰国民众说了很多感谢的话,大家都很激动。”担任此次绿舟救援队前方总指挥的王旭东笑着说。
就在几天前,6月30日傍晚,当绿舟救援队日夜兼程从北京赶到救援基地时,他们还在为制定救援计划而揪心。王旭东说,当时孩子们已经被困了7天,每一分每一秒对他们而言都异常宝贵,“我们的救援计划制定得如何、实施得如何,关系到13条人命”。
绿舟救援队只参与了几天的搜救工作,但他们的贡献一点都不小。正式参与救援前,他们已经为泰方提供了许多帮助,包括测量山体数据、溶洞信息,通过技术手段提前研判洞穴疑似点位等,得到了泰方的一致肯定。
来到救援地点后,绿舟救援队被分配到了由泰国陆军负责的山体救援指挥中心,承担山体搜救任务,也就是“曲线救人”。被困13人位于充满积水的溶洞深处,与其他国家的救援队试图从水路进去搜救不同,中国的救援队负责从山体寻找进入溶洞内部的其他通道。
绿舟救援队是在山体救援中心驻扎的唯一外国救援队。抵达山体救援中心的第一个晚上,王旭东就在营地的帐篷前挂起了一面五星红旗。
寻找山体表面通往溶洞的通道,自然少不了走大量山路。每抵达一个事先预定好的搜救地点,背了很多专业设备的绿舟救援队队员们就立即投入工作,无论是体力、能力、技术还是工作态度,绿舟救援队都得到了泰国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这支以70后、80后为主力的绿舟救援队经验丰富,此前队员们参与过威马逊台风、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灾害的救援。北京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秘书长董萍告诉记者,参与绿舟的志愿者主要是一种个人的价值追求,他们参与的救援工作技术难度和危险系数都非常高。
无论是泰国政府还是民众,都对前来参与救援的各国救援队十分友好和感激。在学习和打磨专业技能的同时,救援队也感受到了“中泰一家”的深情厚谊。绿舟救援队的队员们说,每天晚上回到营地都会看到帐篷里多了很多好吃的。泰国志愿者还为救援队员按摩,以缓解队员们跋山涉水的疲乏。大量泰国华人也自发前来提供帮助。”
结束救援任务回到北京之后,泰国驻华大使毕力亚·针蓬高度赞扬这支中国民间志愿者队伍,并且表示中国救援队表现出高度的专业性和协作精神。“中泰两国是友好邻邦。泰国人民非常感谢中国朋友的帮助!”
(编辑 徐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