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开启万里茶道的辉煌?羊楼洞茶区的“前世今生”

咸宁日报讯(通讯员 冯晓光)今年春天,笔者随赤壁茶文化采风团来到位于湘鄂交界处的龙窖山区,专程考察古瑶文化和茶文化,因为这里曾是万里茶道源头——羊楼洞茶区的核心区域。一路走,一路观赏风景,寻访遗迹;一路走,一路回望历史,探求真相。活动结束数日后,我的思想还在路上前行。于是泡上一杯青砖茶,在静静回味这个中乐趣的同时,也记录了下面的文字。

羊楼洞茶区的起源

鄂南古镇羊楼洞,不仅是中国青砖茶和米砖茶之乡,同时也是兴盛达两个世纪的欧亚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之一。羊楼洞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被朝廷辟“园户”。公元六世纪,茶叶就随着商人的驼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亚。明清之际,“丝绸之路”完全变成了“砖茶之路”,各国商队源源不断地将羊楼洞的砖茶输往中亚、欧洲各个国家。

可以说,是当时朝廷的茶马互市政策,还有无所不能的晋商茶帮,成就了羊楼洞世界茶业第一古镇和万里茶道源头的重要地位。但这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除非这个地方有更早的种茶历史,还要有大量已经开垦的茶园,朝廷才会有重视茶叶贸易的基础,晋商才会有茶通天下的施展平台。那是谁最早开辟了羊楼洞茶区的这片茶园呢?答案就是很早以前龙窖山的主人——古瑶民。应该说,羊楼洞茶区后来的辉煌,与古瑶民族有着莫大的关系。

龙窑山及周边临湘、赤壁、通城、崇阳很多地区,是古瑶文化的发源地。目前尚存有石屋、石寨、石桥、石庙、石祭台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垒石梯田。位于临湘羊楼司境内幸福村的瑶族先民堆石文化遗址,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了龙窖山,在赤壁的马家峒、佤瑶山、大竹山、青峰岭、仙人洞等深山腹地,不仅有古瑶文化遗存,还有成片的古茶树,这些遗迹显示,瑶族先民曾在此开荒种茶,繁衍生息。

羊楼洞自隋唐起已是茶叶的重要产地。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毛文锡于867年著《茶谱》记载:“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皆产茶,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疼”。宋朝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记载:“鄂州蒲圻、唐年诸县,其民……唯以种茶为业。”这充分证明,唐宋时期羊楼洞有大量的茶园。也有史志记载,元代之前,龙窖山及周边山区为汉瑶杂居地,后因战乱,瑶民渐入湖南、广西等南方地区。

三苗与古瑶源考

三苗,中国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战国策·魏策》云:“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史记·五帝纪》记载:“ 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载:“ 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 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有学者多认为,湖南岳阳、湖北武昌及江西九江一带,多与今苗瑶民族有渊源关系。地处鄂南的赤壁,正好位于其“三苗”居住区域的中心位置。根据湖北多处考古遗迹发现,“三苗”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主人。

羊楼洞,原名羊楼峒。峒,是指山谷中的平地,多用于地名,是旧时对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泛称,如苗族的苗峒、侗族的十峒﹑壮族的黄峒等。《盘王大歌》里的《十二姓瑶人游天下》是对瑶族古往今来迁徙史的全面记述,其中有一段唱到:“瑶人出世武昌府,满目青山到处游,龙头山上耕种好,老少乐业世无忧。”有专家指出,唱词中的“龙头山”乃是龙窖山。羊楼洞茶区的核心区域与龙窖山区几乎重叠。无疑,这里就是古瑶族的发源地。

在龙窖山下通城境内的大坪乡内冲瑶族村,乡民们至今还保持着对瑶祖盘王的信仰,不吃狗肉,而且古建筑遗存上还有狗图腾的雕塑,在乡民们中流传《拍打舞》也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内冲村的乡民是不是就是古瑶民的后裔呢?我询问了内冲村负责瑶文化展示厅讲解一位女士,她告诉我说:“纵然因战乱造成瑶民大规模南迁,那留下少部分人也是有可能的。”当然,我还有一种猜测,就是当时因汉瑶混居一地,瑶族习俗在汉人中得以同化,再就是不可避免有汉瑶通婚现象,因此留下一些瑶人血统,这也是符合文化传承逻辑的。

2001年10月8日,中国(广西)瑶学会发布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说:“确认龙窖山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2017年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咸宁市为“中国古瑶文化之乡”,羊楼洞、龙窖山等地正是“古瑶文化之乡”的核心区。

连接历史的古茶道

龙窖山,方圆200平方公里,属幕阜山余脉,位于湘鄂接壤处。好山好水出好茶,老龙潭瀑布就是一曲灵动的好水。阵阵细雨,云雾缭绕,采风团一行人一时游走在清幽的谷底河床,一时跋涉在峰回路转的山梁。笔者发现沿途都有翠绿的野茶树,不时摘一两片嫩叶放进嘴里,嚼在嘴里别有一番滋味。某位爱茶的女士更是采摘了一大把野茶,拿到酒店亲自烹制了两盘茶叶炒鸡蛋,第一次品尝这么奇特风味的佳肴,大家赞不绝口。不仅风光秀丽,还集瑶文化、茶文化于一山,这就是龙窖山的魅力所在。

因为有了“袁铁坨”这位热心的向导,所以采风团一行走进深山后不至于迷失方向,而且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早已计划好的考察点。采风团一行在龙窖山梅池村一棵千年古银杏树下合影后,开始探寻一条深壑的古茶道。“袁铁坨”说:“从前,我们这里的茶叶就是从这条小路穿过马家洞,运往羊楼洞加工成红茶和砖茶的。”原赤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小平问“袁铁坨”是哪里人,他说:“我的祖籍是通城人,后来搬到了湖南。我的户籍是湖南人。”

唐小平说,湖南人自己说他们的茶叶从这里运往羊楼洞,比我们赤壁人说更有说服力。足以证明羊楼洞在整个茶区的加工和集散中心地位。

由于时间关系,采风团一行走了古茶道一小段后不得不折返。在小路上的多次回望,让笔者不禁回想起发生在这里的一段历史:同治十二年(1873年),当时的蒲圻知县郑燡林和临湘知县沈翼先后禀报,龙窖山土匪聚党拜会,在附近的傅家冲、麻步坳一带抢劫滋事,时任湖广总督李瀚章命令统领忠义军记名提督刘维桢带领二营勇丁驰往,并会商该处附近之羊楼峒厘局委员、湖北候补知府唐准经相机拿办。唐准经命令在羊楼峒弹压茶市之忠义营守备陈贵玉带队驰赴临湘傅家冲绅拿土匪,大获全胜。

笔者一直有个猜测:古时候交通不便,当年陈贵玉带领的忠义营也许就是通过这条羊肠小路,才得以顺利征剿龙窖山匪患的。说来也巧,采风笔会结束后,笔者无意中又看到了一份湖广总督臣李瀚章、湖北廵抚臣郭柏荫以及湖南巡抚臣王文韶联合上报朝廷的奏折,要求皇帝朱批,给羊楼峒厘局委员、湖北候补知府唐准经、通城县县周鼎署、蒲圻知县郑燡林、临湘知县沈翼明,以及羊楼峒忠义营守备陈贵玉等一干功臣予以嘉奖昭激。

好茶还要好歌唱

羊楼洞的芙蓉山茶在古代就是知名品牌。“芙蓉山所产之茶,品质最为优良,故茶庄之茶,每以产自芙蓉为山为标志。”这个评判出自陈启华撰写的《湖北羊楼洞区之茶业》(1936年《史地社会论文摘要月刊》第2卷第5期),羊楼洞及周边羊楼司主要茶叶产地有上百处,其中朱林坳、十字坳、芙蓉山、柳林铺、百花岭、官石、尖山、山荆等处都地处龙窖山区。

龙窖山历史上称呼不一,巴陵人(岳阳、临湘)称过药姑山、龙窖山,赤壁人则称松峰山、芙容山。因龙窖山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称呼,故龙窖山茶、药姑山茶、松峰茶、芙蓉茶等均为羊楼洞茶区茶叶中的一个茶名。

“你喝茶就喝茶,费的什么话……”,采风团一行是听着赤壁万里茶道文化协会秘书长李凤云的甜美茶歌登上龙窖山的。夜晚,当大家围着篝火,跟着远嫁赤壁的土家姑娘李凤云学唱着《六碗茶歌》的时候,笔者想起另外一首关于茶的民歌。1961年,湖南省歌舞剧团演员、临湘籍人王长安及其丈夫作曲家白诚仁,将临湘龙窖山区民间艺人袁延长演唱的《卖茶歌》歌词改编,并将歌名改为《挑担茶叶上北京》。所以说,羊楼洞茶区的龙窖山就是湖南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的发源地。

笔者期待,今后在龙窖山区传唱,甚至唱响全国的,不仅只有《挑担茶叶上北京》,还会有《峒乡茶歌》、《三碗茶》等民歌,这也算是本次赤壁茶文化采风笔会的成果之一。


(编辑 雷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