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概况

赤壁市版图面积1723平方公里,人口53万,辖17个乡镇(办、场、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获批中国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基地、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赤壁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赤壁古称蒲圻,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设蒲圻县。1986年5月撤县设市,1998年6月更名为赤壁市。1800多年前这里见证了震古烁今的赤壁之战,1600多年前道教名家葛洪在此修炼飞仙,是三国文化发祥地、中俄万里茶道源头。李白、杜甫等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怀古言志、赋诗诵叹,被誉为中华诗词之乡,处处散发着独具魅力的人文精华。

赤壁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赤壁地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大“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结合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境内交通四通八达,京广铁路、武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深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全境,万里长江依境东流。

赤壁资源富集,山川秀美。赤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典型的丘陵地貌构成“六山两水两分田”格局,享有“鱼米之乡”、“楠竹之乡”、“茶麻之乡”、“青(米)砖茶之乡”、“猕猴桃之乡”和“温泉之乡”的美誉。拥有国家级AAAA风景名胜区陆水湖、赤壁古战场和龙佑温泉度假区,是“鄂湘粤三小时旅游圈”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赤壁前景光明,潜力无限。置身于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战略交汇点的赤壁,正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转型升级、绿色崛起,朝着强而优中等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进。随着赤壁长江公路大桥、环湖绿道、107国道外迁、华舟应急装备产业园、国际灾害体验城、维达力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一批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项目投资兴建,中国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基地、中部地区应急安全产业基地、华中地区现代物流基地和华中地区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四个基地”建设的成效显现,赤壁的发展将会更具活力,赤壁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赤壁市2017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7年,我市以“三抓一优”为抓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夯基固本、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超出预期,经济增长韧性、活力、后劲显著提升,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 39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1%,比上年提升了0.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83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67.13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75.32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占比为12.5:42.7:44.8。

一、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质效提升的较好态势

(一)稳中有进,经济基础厚实牢固

1、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全年粮食总产量197000吨,比上年增加3400吨,增长1.8%。其中,夏粮产量12200吨,下降2.9%;秋粮产量184800吨,增长2.1%。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0574吨,比上年增长5.1%。其中,猪肉产量23028吨,增长5.6%;牛肉产量1054吨,增长1.4%;羊肉产量491吨,增长4.7%;禽肉产量6001吨,增长3.9%。生猪出栏307045头,增长5.6%。全年茶叶和水果产量分别为39813吨、33954吨,同比增长4.5%和1.27%。

农产品加工增长较快。2017年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81 家,实现产值205.1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38.8%,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7.5%,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5.5个百分点。

2、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全年全市209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565.52亿元,增长14.7%,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8.0%,增速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集体企业总产值增长20.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8.7%,股份制企业增长13.8%,国有企业下降12.7%。分工业门类看,采矿业总产值增长18.2%,制造业增长14.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7%。计算机通信(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2%和22.2%,增速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13.5和7.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7%,与上年持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56.3%。全市工业用电12.35亿度,同比增长5.9%,增速较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9.25亿元,同比增长8.5%;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2.60元,同比增加0.26元。企业利润同比下降9.4%,降幅比上年收窄了19.2个百分点。

3、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全市服务业税收完成8.41亿元,增长70.9%,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47.1%;增幅比第二产业高出93.5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77.4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贡献率达471.6%,拉动全市税收增长20.3个百分点,是当前税收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2017年,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99亿元,增长32.9%,增幅较上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旅游市场欣欣向荣。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954.01万人次、门票收入实现13036万元、旅游总收入完成53.46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15.4%、15.6%和13.6%。

(二)提质增效,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提高

1、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大项目投资占比提高。201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4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42.59亿元,同比增长16.6%,占全市投资总量的81.2%,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二是民间投资占比扩大。2017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270.59亿元,同比增长10.6%,占全市投资总量的64.1,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三是实体型经济投资扩大。2017年,全市二、三产业完成投资388.74亿元,增长16.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92.1%,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226.7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3.7%,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2、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速比上年提升2.3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分,批发业13.45亿元,增长13.3%;零售业91.10亿元,增长12.4%;住宿业5.78亿元,增长9.9%;餐饮业9.99亿元,增长14.6%。全市81家限额以上商贸单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2%,消费升级态势明显,耐用消费品向高档化方向发展,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销售额分别增长34.3%、30.6% 12.5%。

3、外贸招商深入拓展。全年外贸出口总额674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实际利用外资2758万美元。全年招商引资项目个数312个,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65亿元。其中,省外资金145亿元。

4、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17年,我市始终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经济发展十五字方针,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17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5.32亿元,同比增长10.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44.8%,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占比,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变成了“三二一”。

5、财政金融运行质量有所提高。2017年,全市完成地方税收收入10.33亿元,同比增长9.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55.9%,比上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金融存贷比为62.14%,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三)进中求变,动力活力竞相迸发

1、市场主体加快培育。2017年,全市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4757户,同比增长18.9%,注册资金59.15亿元,同比增长71.1%,其中,新登记企业1074户,同比增长0.4%,注册资金53.57亿元,同比增长74.4%。新登记个体工商户3683户,同比增长26.0%。截至12月末,我市新增“四上”企业54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6家,限上商贸企业8家,资质以上建筑房地产企业7家。新进规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7.8%,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3%,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1.2个百分点。

2、高新产业迅猛发展。2017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含高新产品企业)61家,实现产值137.5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29.2%,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0%,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4.4个百分点。电子信息领域拉动作用明显,维达力持续释放能量,全年完成高新产值5.53亿元,同比增长304.0%,完成税收收入1507.4万元,同比增长70.44倍。先进制造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以华舟重工、蒲圻起重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实现高新产值11.28亿元,同比增长21.3%。

3、技术改造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26.77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67.94亿元,同比增长21.8%,总量占工业投资的74.1%;我市工业技改投资占咸宁市的40.6%,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了5.9个百分点;增速居咸宁市六县(市、区)第2位,高出咸宁市平均水平17.9个百分点,拉动咸宁市增长7.6个百分点。

(四)改革发力,“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

1、去产能加快推进。2017年,全市高能耗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4.7%,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低3.3个百分点。

2、去库存步伐加快。2017年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23.75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25.8%。

3、去杆杠取得成效。2017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1.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7个百分点。

4、降成本效果显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8.33元,比上年下降0.65元。

5、补短板力度加大。2017年,全市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198.9亿元,同比增长40.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3.7个百分点,其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21.4亿元,同比增长90.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74.2个百分点。

(五)固本开源,财税和居民收入同步提升

1、财政收支总体平衡。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49亿元,增长8.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0.33亿元,增长9.9%。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1亿元,同比增长4.5%。重点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43亿元,增长5.3%;公共安全支出1.51亿元,增长13.4%;教育支出8.02亿元,增长34.1%;科学技术支出0.67亿元,增长10.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15亿元,增长16.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5.51亿元,增长58.6%;节能环保支出0.9亿元,下降33.6%;城乡社区支出4.44亿元,增长51.4%。上述8项支出合计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7.5%,较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2、金融市场基本稳定。截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351.25亿元,同比增长19.0%。其中: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16.63亿元,同比增长10.9%。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4.62亿元,同比增长13.4%。

3、城乡收入稳定增长。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8元,增长8.61%,高出GDP增速0.5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23元,增长8.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76元,增长8.18%。

二、多重矛盾相互交织,风险隐患需要防范

2017年,尽管我市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质效提升的较好态势,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1、第三产业占比依然偏低。2017年,我市三次产业占比为12.5:42.7:44.8。虽然经济结构实现了“三二一”的优化,但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17年,我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2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76元,城乡收入比为183.97%,比上年提高了1.18个百分点。

3、民间投资依然乏力。2017年,我市完成民间投资270.59亿元,增长10.6%,低于全市投资增速5.9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64.1%,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

(二)实体经济依然困难

1、企业经营举步维艰。2017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09.25亿元,增长5.9%,低于工业总产值增速8.8个百分点,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3.1个百分点。完成利润总额23.4亿元,下降9.4%。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4.6%,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2、新增市场主体依然不足。2017年,我市新增“四上”企业31家,占全部“四上” 企业的8.2%。其中: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7.8%,新增资质以上房地产建筑企业7家,占全部资质以上房地产建筑企业的9.6%,新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8家,占全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10.3%。

(三)新动能转换依然偏慢

1、高新技术产业体量偏小。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7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3.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92%,比咸宁市平均水平低2.1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3.8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7%。

2、新增企业拉动严重不足。2017年,新进规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7.8%,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3%,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1.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个百分点。

总体看,2017年全市经济持续保持稳中有进,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经济基础不断夯实,但各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依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忽视。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全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和湖北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深入实施“三抓一优”战略,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加快培育新动能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赤壁新篇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