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新闻网]赤壁脚盆鼓代表性传承人龚建平:鼓声渐起歌平乐

5月10日,为了采访居住在赤壁市赤马港办事处木田村12组的龚建平,记者跟随导航开车抵达赤壁,却在赤马港办事处门前无法判断前行方向。这个时候,电话里的龚建平痛快地说:你在那里等着,我开车来接你。

大约10分钟,短板寸发型、样貌精干的龚建平开车出现,接上头之后,他将车一个漂亮的弧线掉头,然后一扬手:“跟着我走!”

没错,这应该就是且歌且鼓、平生快意的文艺范儿。

传承人名片

龚建平,男,1964年6月出生,赤壁市赤马港办事处木田村十二组村民,高中文化程度。其自1987年起,跟随父亲龚益山、大哥龚建阶等家族成员一起从事赤壁脚盆鼓夜歌坐唱职业。

他不仅会击鼓、能演唱,传唱《二十四孝》、《十月怀胎》等弘扬真、善、美和传统伦理道德的经典唱本,还能说新唱新、自编自演,结合社会现实创作新唱本,目前已创作《赞赤壁》、《魏光荣杀妻》等10多万字的唱本。

1999年,代表咸宁市地方特色优秀文艺节目参加湖北省第五届黄鹤楼美育节,在武汉洪山礼堂演奏《吹打乐》,获得专家高度肯定。携脚盆鼓先后四次登上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故乡》等栏目。

2011年,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赤壁脚盆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项目简介

赤壁大战之后,脚盆鼓就成为了赤壁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风俗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最盛,并发展出“栽田鼓”、“挖地鼓”、“节庆鼓”、“坐丧鼓”等分支鼓种,迄今传承近1800年。

赤壁脚盆鼓的演奏场合有祭祀、劳动、游艺、礼仪风俗、生活习俗等,共87种演奏曲牌,曲牌节奏、板式因情境气氛不同均有明显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赤壁脚盆鼓受众反响日益扩大,社会影响广。2007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0年5月9日,由赤壁市群众艺术馆编排的《赤壁盆鼓》节目赴京参加第二届全国中老年优秀文艺节目汇演,从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老年文艺团队二十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大赛的最高奖项(凤凰金奖),这也是湖北省在此项目上第一次荣获金奖。

2013年10月,赤壁脚盆鼓羊楼洞传承基地成立。

接力脚盆鼓,不负众望

“赤壁脚盆鼓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800年以前。当时赤壁之战,曹军南下,当地山民自发扎竹排,蒙盆鼓,参加周瑜破曹大战:一时之间,‘雷鼓大进,北军大坏’。”10日,在龚建平家里,聊起脚盆鼓的传说,他兴致勃勃、出口成篇,讲述道:

赤壁大战之后,脚盆鼓就在当地广为流传,其间逐步演变成适合祭祀、生产劳动、民间游艺活动等场合的主要打击乐器,成为赤壁地方民间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礼仪习俗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的打击乐器,为赤壁人民所喜闻乐见。

龚建平认为,在大、小环境影响下,自己接力脚盆鼓表演事业,一定不负众望。

原来,龚建平的爷爷、父亲、大哥都从事脚盆鼓表演,父亲龚益山去世之前还是指定传承人。

“过去,我们这里有个‘一丁一鼓’的风俗,就是无论谁家添了男丁,家族长辈都会请专人蒙一面脚盆鼓,敲锣打鼓地送到家里。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脚盆鼓。”龚建平回忆说,在他五六岁的时候,爷爷是生产队集体劳作时、专门敲鼓鼓劲儿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因此很早就接触到比较“专业”的唱腔。

“湾子里的小伙伴们,常常每人脖子上挂一个脚盆鼓,照着大人的模样边敲边唱,笑闹起哄。我虽然小,但我唱得不差。很多时候,我胡编乱唱的词句,也会被大家争相模仿。”读书期间,他不仅沉迷脚盆鼓,还自己摸索会了口琴、二胡、唢呐,“学校每次组织文艺活动,都少不了有我的节目。”对于自己在艺术方面的天赋,龚建平还是很有信心的。

演奏脚盆鼓,不辞辛劳

1981年,龚建平高中毕业后,在赤壁某兵工厂工作三年,又自学了无线电修理,专门修理各种电器,但他从未丢下过心爱的脚盆鼓表演。后来政策好了,更是大张旗鼓地施行着自己的爱好。

他唱父亲归纳总结出的《二十四孝》,劝人行孝、缅怀铭记故去的老人;唱历史,传播类似梁山108好汉当年义薄云天的侠义故事;还自己编写了《魏光荣杀妻》、《赞赤壁》等新剧本,这些剧本或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或弘扬正气、赞美社会,目前已经在当地流传开来。

“我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编随唱。如今,每个月我都有20多天在外面表演。”兴之所至,龚建平从里屋拿出一面家族传承、有将近200年历史的牛皮脚盆鼓,边敲边唱表演了一段栽田鼓:

栽田栽得快哟喂,一碗老菠菜哦嗬;栽田栽得慢唉,一碗苕丝饭……

独具韵味的赤壁方言,佐以活泼俏皮的词句,配上龚建平时而婉转时而高亢的唱腔,让人瞬间脑补出一副繁忙农耕时、有人在用脚盆鼓鼓劲儿的灵动画面。

像这样的曲牌,在龚建平的脑海里多的就是,“可以唱七天七夜,不带重样的!”

不过,龚建平在赤壁最有名的身份,是“孝歌歌师”。他对丧歌有着独到理解:“相比而言,我唱坐夜鼓,更是唱给生者听的,打动生者、劝其及时行孝,才是唱丧歌的最高追求。”

为了做到这一点,每次唱孝歌之前,龚建平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逝者生平,然后编写曲目,用歌曲还原逝者音容笑貌,让听者历历在目,从而倍加感动。

传承脚盆鼓,不忘初心

脚盆鼓作为历代艺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毋庸置疑,是当地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但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汇合交织,赤壁脚盆鼓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活动空间呈现日渐缩小趋势,特别是制作技艺和演奏技巧也渐渐沦入后继乏人的艰难困境。

“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这一民间器乐艺术的抢救、保护工作竭尽全部心力。”总是乐呵呵的龚建平,也有自己无法释怀的“专业忧虑”。他说,为了更好继承和发扬脚盆鼓,在父亲手里,就打破了一丁一鼓家族式和传男不传女的传承设限;这些年,他组建了自己的演奏乐队,多次前往赤壁市群艺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授课,还先后四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故乡》等栏目采访,录制了相关的视频资料;赤壁市群艺馆等部门也投入专门的经费预算,成立了传承基地,脚盆鼓也如愿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一切看似很好,我也带出了100多个徒弟,脚盆鼓似乎没有其他非遗所需要面对的‘绝后’问题。但我还是有很多遗憾,比如当年,我父亲那么浑厚、清晰的好音质,却没能留下更多音像资料。我希望我能弥补这个缺憾,但以我一己之力,很难实现。”

龚建平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予更多关注,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支援,成立专班,一方面使得培训机制长效化,一方面由专人收集整理父亲编写好的30多个唱本,同时,录制他本人在不同场合演绎不同唱本的音像资料,让脚盆鼓实现真正的传承,走出赤壁,让更多的人领略赤壁这一文化瑰宝的魅力。 (图/文 记者 李娉)

来源:咸宁新闻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