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如何突破“盆景”式环境

原标题:中国“智造”如何突破“盆景”式环境

自主创新不只是智能制造的精神内核,更是智能制造的历史基础。

自主创新不只是智能制造的精神内核,更是智能制造的历史基础。

深入调研常熟开关、格力电器、宏发电声和中天科技这四家企业,我们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自主开发专用生产设备,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自动化,并向智能化过渡。这些企业自主推动制造升级的实践,与长期以来的流行思维和产业政策惯性存在明显冲突。从他们身上,可以体现产业升级的内生性。

“盆景”式工业体系需要“新物种”

长期以来,计划体制与“跟随模式”的历史轨迹,塑造了一个“盆景”式国民工业体系,这一体系有个天然缺陷,就是从根本上限制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因此,经济学家们所期盼的“利用市场机制传递需求信号,以需求升级倒逼产业升级”的链条必然会中途断掉。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主设备开发的重要性凸显。而那些自主开发生产设备,自主发展智能制造的领军企业,不得不承担起为整个国民工业体系“补课”的重任,并成为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新动能”。他们的长期努力,是补齐产业链上下游断裂,在“盆景”生态系统中繁衍“新物种”的关键。

成功的本土企业的发展逻辑

仔细比较,常熟开关、格力电器、宏发电声和中天科技这四家企业,虽然在设备能力产业化、商业化方面有较大差别,但他们的发展轨迹同样反映了这一逻辑:作为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的使用者,从自己的使用经验和需求出发,独立或合作地对外购设备(进口或国产)进行改造,并最终开发出更适用的(半)自动化生产设备(线)和(或)检测设备(线)。总之,转型升级在他们身上的一大表现,就是从设备使用者到形成设备开发与制造的知识,并以此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这四家企业在主业领域的产品开发,都远早于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这使他们成为各自行业中最成功的本土企业。也正因如此,他们对高端设备需求才会遭遇产业链上游“短板”不得不“补课”;他们在设备领域的努力,不同程度地受到主业产品创新的影响和渗透。

内生创新如何成就中国“智造”

他们的实践证明,自主创新不只是智能制造的精神内核,更是智能制造的历史基础。具体而言,产品创新战略对企业的智能制造探索影响有三:

首先,产品创新所形成的能力基础,成为企业发展设备能力的“推力”

这种“推力”首先体现为企业在使用设备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经验基础,尤其是将产品设计、工艺同设备、产线各方面知识相结合之后的全方位理解。同时,这些企业在产品创新过程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管理方法,并成功将这种管理能力移植到发展设备能力的过程中。如格力电器“基于掌握核心科技的自主创新工程体系建设”,和宏发电声独具特色的“五设一体”科技项目管理流程。

其次,产品创新所形成的专用设备需求,成为企业发展设备能力的“拉力”。

产品创新对设备和制造升级的“拉力”是通过一系列途径实现的。首先根源于新产品引爆市场需求之后暴露出的生产速度软肋:如为了抓住铝合金线缆市场爆发、解决“速度”问题,中天科技仅用三年时间就把铝合金拉丝机的结构速度提高了一倍有余。另一方面,因为产品创新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工艺流程、零件模具、工装夹具的调整,但这常难以获得国内配套企业的支持,国外垄断企业则会趁势敲诈一番。这就把产品创新活跃的“盆景”式企业逼上了自主发展设备能力,推动制造系统升级的道路。如格力电器走上自制机械手和机器人的道路,其模具加工全自动化的能力是被不给力的国内外协厂和“卡脖子”的日本供应商逼出来的。

第三,产品创新不仅为智能制造本土化创造了机会,也为提升系统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主业产品创新构成了“盆景”式在位企业自主发展设备能力的源动力。使他们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与一系列本土化要素——从市场需求、产品设计到成本结构和基础设施高度匹配并构成一个整体,从根本上区别于“跟随模式”。此时,只要让本土市场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国内企业的创新发展和国内产业公地的健全升级,中国市场的体量就完全有可能培育出本土技术轨道。

更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本土化的资源与知识组合,意味着中国工业具备了参与未来更高级别工业竞争的战略性资源:这种从本土需求出发,引致本土产品创新和设备创新的全产业链自主创新、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其最终形式将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总之,今天中国的产业升级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是坐视经济增长率探底,任由经济危机的逻辑自然展开,还是重建新的转型升级通道,实现经济增长率逆转,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的发展进程。而要实现这种战略转变,不仅需要产业界的企业家精神,政治家们的企业家精神同样重要。(作者:孙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副教授)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