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热议新增就业目标:保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图为2017年天津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现场。刘东岳摄

2012-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100万人以上,比去年增加100万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这个就业目标的设定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专家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为了保障民生。今年就业压力加大,但只要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就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新增就业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新经济拉动就业增长

“去年秋季招聘时我就与一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身边的同学到现在基本上都确定了去向,或者至少有一两个保底的工作职位拿到手。”西北大学2017届毕业生小倩对笔者表示,虽然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但大部分同学没有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

近年来,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超过1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贾晋京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

“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越来越高,大量新增的就业岗位来自于新经济,尤其是‘互联网+’、新型服务业等。”贾晋京对笔者分析说,“未来创新创业还将持续拉动就业增长,只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发展,就业目标的完成就有保障。”

数据显示,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等举措的实施,个体私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呈井喷式增长,带动就业效果愈加显著。2016年全国新设企业552.8万户,同比增长24.5%,新设小微企业周年开业率达70.8%;与此同时,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3.1亿人,比2015年增加2782.1万人。

就业形态更加多元化

在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就业多元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自主创业、下基层、从事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麦可思研究院今年2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大学毕业生的去向逐渐从单一出口转向多口径分流。针对2010至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比例从40%上升到52%,毕业半年内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从0.9%上升到2.1%。

杭州友谦网络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秦旭斌对本报表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出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创业大潮,有工作几年出来创业的,也有刚毕业或没毕业就选择创业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几年前公司刚成立时,我们招不到浙江大学的毕业生,而现在公司中将近一半的人来自浙大,硕士以上学历的员工占50%以上,这表明大家越来越认同并愿意加入创业公司。”

中国人民大学2016届毕业生张搏文毕业后来到北京市顺义区杨镇,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老家就是农村的,到基层工作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不适应。”张搏文对笔者说,“在村里,农业普查、合作医疗、妇联等方面的工作我都干过,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这些基层工作经验将成为我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以后从事别的工作会更加踏实,更能沉下心来。”

贾晋京指出,伴随着新经济的发展,许多新职业、新岗位应运而生,就业形式也越来越灵活多样。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并不追求稳定的全职工作,而是在网络直播平台担任主播,或是开网店、做微商等,还有的给自己安排了一年的“间隔年”,去国外旅行或是从事志愿服务。

QQ浏览器发布的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高校毕业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与渠道,在毕业去向选择上呈现多元化、网络化、娱乐化的新趋势,主播、网红、声优、化妆师等成为“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

完善政策促进就业创业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日前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今年就业形势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城镇需要安排的新增就业人员超过1500万人;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面对错综复杂的就业形势,政府将从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降低创业成本、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公共服务等5个方面综合发力,确保年内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顺利完成。

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要求多渠道开发基层岗位,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搭建平台,并提出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完善基层职称评审制度、逐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等保障措施。

张搏文告诉笔者:“大学生村官3年期满后,我们就要自谋出路,但很少有企业提供专门面向我们的岗位。希望有关政策不断完善,为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拓宽流动渠道,提供发展空间。”

秦旭斌则表示,希望政府搭建一些优质的创业平台,帮助创业公司实现资源对接。同时,在减税降费上力度还可以更大,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贾晋京认为,对于当前出现的就业创业新形态,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将从业者纳入社保体系中,比如对于选择“间隔年”的毕业生,在一年后仍可视作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此外,还应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终身制的职业培训体系,让任何年龄、任何背景的劳动者都能方便地获得就业创业的培训指导。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