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刘汉俊:关于岳飞的问号——“满江红”是这样写成的之七

关于岳飞的问号

——“满江红”是这样写成的之七

刘汉俊

几百年来,岳飞的英名、岳飞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岳飞作为封建王朝爱国忠臣良将的形象,作为大宋朝廷抗金英雄的形象,矗立在人们的心中。每遇外侮,中华儿女必以岳飞精神励志,奋起抗争,拯救国家于危难。

岳飞,是一个国家的良知、一个民族的良心、一面精神的旗帜。

岳飞的正面形象,在他当时的社会,尤其是百姓心目中的评价,几乎是没有争议的。

但是近代以来出现了一些关于他的争议、争论、质疑,甚至非议、诋毁。梳理一下,大致包括以下问题:

关于岳飞的历史功绩。他的战功有没有那么大?是不是他的后人造假?他对南宋初年的贡献有那么重要吗?是不是“在南宋的地位也不高,因为他生时太不显眼。当然除了他经常被皇帝骂和升官快”?他是不是军阀,有没有拥兵自重?是不是功高震主?“朱仙镇大捷”是否存在?岳飞洞庭湖平定杨么等军事行动是剿匪还是镇压农民起义,有没有正义性?史传和野史对一些战役时间、地点、线路的描述是不是真实的?岳飞有没有抗命违旨、见死不救的行为?岳飞是不是真的没有吃过败仗?岳飞是忠君还是为民,是愚忠还是抗君?岳飞是为国家利益一战还是为个人功名而战?等等。

关于岳飞的诗词书法。《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不是岳飞所写?词中的“贺兰山”岳飞见没见过,是在磁州还是在宁夏?“贺兰山”是实指还是泛指?“三十功名”何所指?《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不是存在?《满江红》与《小重山》是不是同一人所作,为什么风格迥异?前后《出师表》书法作品是岳飞真迹还是伪托?岳飞的一些诗词作品为什么在《金佗稡编》《鄂王家集》中没有收录?

关于岳飞的史料。岳珂编辑整理的《金佗稡编》中是不是有夸大的成分?《鄂王行实编年》值不值得相信?元人编写的《宋史》是不是“瞎说”?岳珂在整理史料中是否存在刻意为宋高宗赵构开脱的现象,回避是宋高宗赵构指使杀害岳飞这一事实的目的何在?有关岳飞的官方史料和有利于岳飞的资料,有多少被掌管国史编纂工作的秦桧,以及主持南宋国史编年体日历和实录的史官、秦桧之子秦熺所销毁或篡改?

关于岳飞的身世家事。岳飞的父亲岳和是在岳飞多大的时候去世的?岳飞是“幼失所怙”还是从军后离队奔父丧?岳飞真的从小乐施好善、仗义助人吗?他年少时是不是真的喜读《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有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没有机会练得一手好字?他真的去周同墓前凭吊谢恩了吗?岳飞前妻刘氏是否“改适”过他人?岳云是岳飞的亲子还是养子?张宪是不是岳飞的女婿?

关于对历史的评价。宋、金和议是不是必需?宋、金之间的战争是阶级斗争还是民族战争?秦桧是不是金人卧底的奸细?秦桧是不是被冤枉,是不是南宋的有功之臣?岳飞是被赵构还是秦桧所杀?赵构不愿收复中原、迎回二圣的原因是什么?为岳飞平反的真正目的何在?

林林总总,未必穷尽。

对历史的存疑、质疑、解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学术范畴内的正常现象,真理越辩越明,真相越争越清,争议本身不是坏事。存疑和争议是一种历史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存在即合理,存疑也合理。

有关岳飞的争议,我无意纠缠于某些细节,但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一己之见。一是关于对岳飞生平及经历的争议,二是关于对岳飞诗文的质疑,三是关于对岳飞事功的评价。

关于岳飞的生平。我不否认,岳飞生平史料中存在一些有待确证的地方,比方说家庭情况、受教育情况、从小聪慧及行侠仗义的故事等。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关于岳飞出生、成长经历的资料完整准确。大约除了皇子,谁都不可能一出生就载入史册,白纸黑字记得清清楚楚,何况岳飞只是一个普通农家出身的孩子;也不能苛求关于岳飞从军从政经历的资料完整准确,岳飞投身战斗之初并没有想过身后之事、后世的评判,让人记录自己的经历,立此存照以备查,何况是在戎马倥偬、南征北战的岁月。兵燹连年、疮痍遍地的两宋之际,朝廷慌乱奔逃,国家机器故障,不可以凡事俱全,更何况秦桧冤杀岳飞之后,明知案件有冤情、民间有舆情,采取了一系列毁坏相关文字资料的行为,令正义者、主战派噤若寒蝉。

岳飞的幼年、少年时期是否受过良好教育?这是岳飞生平中的一个重要问号,因为岳飞是否读过书、习过字,直接关系到对他创作诗词和书法能力的评判和质疑。这种疑虑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历史的眼光回看900多年前岳飞生长的时代,这种担心不一定站得住脚。宋代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化高峰和教育的鼎盛时期,教育事业发达的程度超过汉唐。立宋之初,宋太祖号令天下“取士不论家世”,打破了教育的门阀士族等级制度,惠及广大,泽被后世,使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寒门学子、平民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科举制度完善,教育机构众多,管理制度严密,国家还专设“学田”以保证办学经费。宋朝不仅官学发达,私学也十分兴盛,一些官场失意的官员或知识分子转向教育,利用唐末五代十国留下的书院旧址,或者在山林僻静处创立馆舍学墅,广招学徒,传道授业,私塾、义学、家塾、乡校、蒙馆、书院等遍布城乡,乡村教育和童蒙教育尤为发达。公元1102年,即崇宁元年,也就是岳飞出生的前一年,大宋朝廷下令“天下州县并置学……县置小学”,公立小学很快在全国普及。岳飞的家乡是相州(今河南安阳),神话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商朝“周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商朝“妇好请缨”、战国“苏秦拜相”、战国“西门豹治邺”、战国神医扁鹊之墓庙等,或发生或坐落在境内,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岳飞究竟受过怎样的教育,现无从考证,但从他的父亲岳和、母亲姚氏对他的教育,尤其是岳母刺字、命他从军尽忠报国的故事来看,他的父母是有一定格局的人,对他有文武兼有、忠孝两全和儒家思想忠义观的教育,安排岳飞拜武功高手周同为师,说明父母对他早期教育培养的重视。少年岳飞练成了大力士,臂力过人,能挽三百宋斤铁弓、腰弩八石,惯使枪,刀、锏、箭术均无人能敌,有“一县无敌”之誉。岳飞一边勤练武功,一边勤奋读书,“家贫力学”“天资敏悟强记,书传无所不读”,“达旦不寐,家贫不常得烛,昼拾枯薪以自给”。据此,一些人断定岳飞家境贫寒,一定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文化,没研究过兵书,写不出诗词、不会书法的言论,是站不住脚的。岳飞是力大过人、武艺高强,但武人不一定是粗人,以此质疑他的文学艺术修养和成就,是一种偏见与傲慢、臆想与无知。

关于岳飞诗、文、字的一些争论。我不想纠缠于细节,只想表明自己的态度——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有人质疑岳飞两首《满江红》词作、前后《出师表》书法作品是否为他本人所写,严谨的求证是值得尊重、值得坚持的,但搜罗的证据浮光掠影、底气不足,则不能把疑证当实证。有人质疑《满江红·怒发冲冠》不同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这可能是史实,但在数百年前靠手抄和雕版印刷传播的时代,许多经典名著、传世之作都难免有文字之差谬,这也是史实,所以我们不必过度在意,字有误,但道不假。捧读这两首《满江红》,试问,彼时彼刻,彼情彼景,有谁能怀如此之气魄、感如此之痛彻、抒如此之大气?遍寻朝野,似无人堪比,如果有此器量胸怀之人,为什么不能站出来,以身示范、以言励世?对前后《出师表》书法作品的质疑,我认为至今仍然缺乏有力的史据。凝视岳飞的书法作品,能感受到一种慑人的力量。字可摹但气不可贯,形能仿但神无以备。既不能证其伪,为什么要否其真?我们不能以“来历不明”“查无此地”“可能系伪托”,来对历史做有虞推定。即使真有人模仿其笔墨、假托其英名,也反证了岳飞的价值。中国历史上有哪一个奸佞国贼贪官的字文能受如此之追崇?无据推论、猜疑、臆想,并不是科学的态度,以讹传讹、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也不是严肃的历史观。宁信其无、不信其有,是一种文化自卑;疑罪从有,否定一切,是一种文化自虐;妖魔所有、抹黑一切,是一种文化自戕。历史都虚无了,文化都虚无了,而又拿不出实有,这样的学术争论有价值吗?这样的学术观正确吗?

关于对岳飞事功的评价。岳飞指挥的一些战斗堪称战史经典,前文已有所述。还有一些战役史料不全,或者宋人、辽人、金人因基于立场的不同而记载不全、评价不同,但综合文献资料不难察其全貌。比如,《宋史》记载,公元1140年金兀术破坏和议,率兵攻宋,在顺昌(今安徽阜阳)被宋军刘锜打败,随后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宋军统帅联合进攻,把战线从淮河沿线推到黄淮之间,其中岳飞取得的胜利最为辉煌。这是宋、金之间最全面、最宏大的一场战争,也是最显岳飞军事才能和实力的一场战役,宋、金人各有记录,但详略不同,一向讳言失败的金兵统帅金兀术更是以飞白之笔寥寥几语记之,但由元朝宫廷编纂的《宋史》,记载则比较丰富。《宋史》是公元1343—1345年元朝史官脱脱所修,500万字之巨,是官修史书中规模最大、距宋朝时间最近的一部。可以认为,作为关联度低的后朝、第三方所编纂的《宋史·岳飞传》,对岳飞的记载相对客观、比较翔实,但仍然有人否定《宋史》,贬低《宋史》中岳飞的战功。有人无视宋高宗赵构多次对岳飞的褒奖、诏书、信函等,无视岳飞收复襄阳六州、血战郾城、收复建康等史实,淡化、矮化岳飞。有人借口宋朝官方档案中关于岳飞的记载不多、不全、不突出,进而否定岳飞的历史地位,也是没有道理的。史料不在多而在权威,史实不在全而在确凿。一位长期在一线作战打仗的武将,不可能站在当朝政事的C位,我们需要治学严谨但不必苛求历史。

岳飞的战功不光表现在抗金作战上,也表现在安定南宋内部上。战争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敌人,缘起于北宋、加剧于南宋的连年战乱,加重了宋朝的经济负担,朝廷通过加大赋税来为战争买单,但横征暴敛必定激起人民的反抗,加之一些贪官污吏乘机搜刮民脂民膏,不可避免地逼民为盗,有的甚至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还有一些土匪武装借辽、金攻宋之机,趁火打劫,分散了朝廷御外的精力。南宋政权视盗匪流寇如心腹之患,恐惧农民起义甚于金人的虎豹之忧,所以抗金形势一有转机,宋高宗赵构立即调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将帅剿匪清寇。公元1130年,曾面对金人不敢出兵的刘光世却疯狂围剿信州(今江西上饶)农民起义,二十万人被杀光;抗金主力韩世忠血腥镇压建州(今福建建瓯)农民起义,十万人被杀光。作为朝廷命官和封建政权的维护者,岳飞也会身不由己地参加此类军事行动。公元1133年7月,岳飞奉命率两万多兵力抵达虔(今江西赣州)、吉(今江西吉安),经过多场激烈战斗,数万起义军被岳飞打败,光俘获人员就有两万之多,岳飞从马背上生擒了起义军首领,起义军余部逃往山区,岳飞命令全军“毋杀一人”,归顺的不少起义军精锐勇士,后来成为岳家军主力。当胜券在握时,宋高宗赵构传令岳飞血洗虔城,爱民惜民的岳飞坚拒不从,屡次上书抗旨,避免了屠城之灾,保护了无辜民众。为此,赣州民众在自己家中悬挂岳飞画像以示感恩,几年后岳飞被陷害致死,当地人民设忌日悼念他。前文还专门讲到岳飞剿灭杨么、收编张用、招安杨再兴的故事,都是岳飞平定内乱的战绩。因为剿匪有功,岳飞被宋高宗赵构召见。高宗当众褒奖岳飞的义举,赐予金线战袍、金带、手刀、银缠枪,还特授一面高宗手书的“精忠岳飞”战旗。这是当时的最高嘉奖之一,足以说明岳飞的功绩和他不可替代的作用。

史记资料的残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岳飞遭陷害,被秦桧抄家,家存文牍被没收,赵构写给岳飞的全部“御笔”“手诏”被抄走;宫中文书被检审封存,“奏议文字同遭毁弃”;散落于坊间的文字不敢面世。岳飞死后,赵构活了45年、秦桧活了13年,历史显然是由活人写的。由于秦桧、秦熺父子篡改历史、销毁史料,抹杀岳飞的功绩,致使关于岳飞的文献资料失真或遗失,这是完全可能的。如岳飞获得清水亭大战、牛头山伏击战的胜利,但南宋官方史料只字未提,显然是人为删改。宋高宗赵构在世,时人对官方史料中存在的明显错谬和有意篡改不敢声张。这是历史的真实。

等到岳飞被杀20年后平反时发还文稿,“其佚篇盖不可殚数”“散佚不知几何”。可以想见,担任史官的秦桧之子,一定会将有利于岳飞的资料搜刮一空焚之一炬,历史就留下如此这般的空白、谜团。因此,强求关于岳飞的文史资料的完整性,是吹毛求疵,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只能从林荫渗漏的些许光斑来寻找昔日太阳的光芒,但从这些存留足以看到岳飞的伟岸和光辉了。好在历史不完全是由御笔描摹的,几百年来人们对岳飞的高评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写的,也是人心写的。

关于岳飞的政治地位,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考察,即几任皇帝对岳飞的态度。宋高宗赵构对岳飞是爱恨有加、喜怵兼有,自不必说了。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五月,也就是岳飞被杀害20年后,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也就是岳飞曾经在宫廷见过一面并彼此留下好感,岳飞力举立之为储的赵昚登基,即以宋高宗赵构的名义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随后又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享受“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的待遇。宋孝宗还悄悄地说了一句公道话:“天下共知其冤。”当时宋高宗赵构尚健在,以高宗之名下诏,也算是表明他对昔日旧臣的态度,既是还岳飞以公平,也是给前任皇帝的面子。公元1178年,即淳熙五年,宋孝宗正式宣布岳飞谥号为“武穆”。公元1189年,即淳熙十六年,南宋第三任皇帝宋光宗赵惇继位,这位最惧内的皇帝只在位5年,但宽松的环境使得岳飞之子岳霖、之孙岳珂搜集到大量官方和民间留存的资料;公元1194年,即绍熙五年,南宋第四任皇帝宋宁宗赵扩继位,公元1203年,即嘉泰三年,岳珂遵父命将父子二人历经几十年搜集、编撰的包括“高宗皇帝御笔手诏”和《吁天辨诬》在内的证据文献进献朝廷。公元1204年,即嘉泰四年,赵扩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改谥“谬丑”,并下诏追究秦桧误国之罪。历史终于反转,只是姗姗来迟。公元1225年,即宝庆元年,南宋第五位皇帝宋理宗赵昀,就岳飞一案颁布《赐谥告词》:“夫何权臣,力主和议,未究凌烟之伟绩,先罹偃月之阴谋。”这是大宋朝廷第一次公开指出岳飞冤死是因为权臣和议所致,并下诏“可依前故太师、追封鄂王,特与赐谥忠武”。从“武穆”到“忠武”,这是有宋一代朝廷对岳飞的最高评价和最终结论。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大宋朝廷先后有五位皇帝是支持为岳飞平反昭雪,并有直接或间接行动的,包括在位时加害岳飞,但退位后有所悔悟的宋高宗,这足以说明岳飞的政治地位。古往今来,有哪一个人物享受过如此高的政治待遇?那些企图把岳飞贬得没那么重要的言论,显然是脚跟不硬的。

岳飞的历史地位、政治地位、军事地位、文化地位值得珍视。漠视历史,等于虚无文化;诋毁先贤,就是践踏自尊;刻意中伤岳飞,有昧良心,有违史德,不是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

历史需要尊重,英雄需要保卫。


作者:刘汉俊

编辑: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