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所说“积极的就业政策”意味着什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毫无疑问是知晓度最高的两项宏观经济政策。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样的表述,不仅出现在政府文件和各种研究文章中,也屡见于学生试卷和公务员考题。但“就业政策”这四个字,恐怕熟悉的人并不算多。

事实上,这样的现实恰恰印证了李克强总理在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语重心长”对参会人员说的一句话,“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就业’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就业有多重要?
从国内看,正如总理所言,就业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根本上是为了保障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最基本、最大、根本上,这些最高级的前缀全部指向一点:就业是政府“最要紧的责任”。同样,从国际看,世界大多数国家政府,最看重的数据也是就业。

因此,“就业政策”不仅是一个亟须向公众普及的经济学新概念,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天常务会正是基于此,通过了“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李克强强调,政府要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更加有利的就业环境。

从总理的决心可以看出,“积极的就业政策”,其分量完全可以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等量齐观,鼎足而三。说句题外话,总理这堂宏观经济学乃至社会学课,很多人可得记好了,将来“国考”某道试题,可能就需要依据2017年1月18日这场国务院常务会的内容来作答。

如同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在方方面面,作为一种基本性的宏观政策取向,积极的就业政策也可以在本届政府很多重要举措中寻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来。

为什么始终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持续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什么如此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培育新动能?为什么盯住给企业减税降费这件事不放?这些重大决策背后的逻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更进一步促进就业。

同样,现代农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先进制造业、以快递为代表的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和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一二三产当中李克强这些重大关切,其中也都有增加就业岗位的更深考量。很多新业态,总理为什么愿意为之“站台”,并屡屡提醒各部门要审慎监管,不能一棍子打死,就是因为其就业容量大,有利于充分释放吸纳就业的潜力。

政府的就业政策不断迈向更加积极的方向。通过持续不断拓展创业就业岗位,不仅可以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更多人、特别是为年轻人打通向上成长的通道,充分释放个人的潜能与创造力。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活力之源,也是稳定之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