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磁性”——记第二届湖北教育“教研名师”王文平

“这节课通过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形象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以翔实而生动的事例指出了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表现,既体现了新闻评论类文本的特点,又使抽象的评论显得具体可感。学生紧紧跟随教师的课前预设学习,师生互动自然顺畅,不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使枯燥的评论富有吸引力,很好地体现了授课教师所倡导的磁性课堂观。”

这段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主任朱于国先生在第二届湖北教育“教研名师”复赛评课中,对赤壁市第一中学教师王文平执教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评价。

课堂教学的“趣点”就是课堂教学的“磁性”

1988年7月,王文平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从教30多年来,他从未离开过讲台,现在是赤壁市第一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也是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他所倡导的磁性课堂观是赤壁市影响较大的教学观。在记者几年来所采访的“教研名师”中,王老师无疑是年龄最大的。不可否认,受教育教学思想、师生共情因素等所限,在当前各级各类的教科研竞赛中,参赛者一般都是年轻教师,间或有一部分中年教师,老教师一般都站在幕后指导,很少亲自参与竞赛。一名已经过了知天命年纪的老教师,居然能从高手如林的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记者对王文平充满了好奇,也对他所倡导的磁性课堂观充满了好奇。

回想起当年初上讲台的时候,王文平感慨万千。受当时教育教学条件所限,教师进入课堂仅凭两本书教学——一本是教材,一本是教学参考书。在高一、高二阶段,教师大多根据教学参考书备课、授课,很少有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强行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授知识,师生互动很少,整个课堂索然无味,甚至有学生昏昏欲睡;进入高三年级,教师一般都是大搞题海战术,通过大量的模拟训练应对高考,很少顾及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甚至有学生在高考前放弃语文学习。教来教去,王文平对语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已经烂熟于胸,基本达到了不用教案和课本就能上课的程度,但是,学生仍然不甚喜欢语文课,只愿埋头做题,寄希望于通过大量做题提高语文成绩。这让王文平很气馁,同时也对这些年的教学产生了困惑: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就只能照本宣科、大搞题海战术吗?语文课应该是很有教学“趣点”的啊!

为了解除困惑,王文平进行了长达半个多月的学情调研。通过与学生座谈、与同事交流、查找相关教育教学资料等方式,王文平终于弄清了中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语文,并不是排斥语文知识,而是排斥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语文教学,排斥支离破碎的知识分解,排斥脱离现实生活的枯燥、抽象的语文课堂。的确,在学习资源极度匮乏、学生无法获得其他学习资源的条件下,照本宣科式的语文教学或许不至于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但在网络、教辅等资源日渐丰富的时代,学生已经能够通过网络或教辅等有效利用学习资源,教师再照本宣科地讲课,学生自然不会有兴趣学习了。况且,语文知识本来就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点掰开揉碎地讲,固然可以讲细讲透讲深,但完整的知识点就变成碎片化知识了,学生自然感到味同嚼蜡。另外,语文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反过来又丰富着语文知识,正是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语文才葆有永久的魅力。如果脱离了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知识也因此而变得抽象而枯燥了,学生自然不喜欢这种与社会生活脱节的抽象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爱上语文学习,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解决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找到了课堂教学的“趣点”。

拒绝照本宣科式教学,杜绝碎片化教学

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王文平定下了这样的目标:杜绝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用自己的见解解读教材;把语文知识当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避免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将语文教学生活化,用语文知识解读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佐证语文知识。有了明确的目标,王文平开始不断地尝试。

语文教学不能唯书、唯上,更不能盲从权威,否则,就会陷入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泥淖。而要避免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深入研究教材,认真研读包括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等在内的相关教学资料,把自己对教材的认知与相关资料对应理解,真正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这样的教学才能有自己的见解,才能让学生耳目一新,也才能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比如,王文平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相关教学参考书都把文本中的秦昭王解读为贪婪傲慢、恃强凌弱、言而无信、色厉内荏、狡诈善骗的暴君,但王文平在深研教材、查找了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认为这种认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失之片面,是不甚符合文本内容的。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他引导学生从蔺相如“复取璧”后要求秦昭王“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秦昭王毫不怀疑、忠实践行承诺等内容中挖掘出秦昭王讲究诚信的形象,并且引导学生从蔺相如痛骂秦昭王祖先而秦昭王不予追究的内容中挖掘出秦昭王宽宏大量的形象。在学生从文本解读中概括出秦昭王的形象后,王文平又出示了课前查找的有关秦昭王的史料: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伐楚胜利;公元前273年,秦昭王大败魏、赵联军;公元前262年,秦昭王破韩;公元前260年,秦昭王离间赵王,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这些史料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一个杰出军事指挥者的形象。这样的教学,既紧扣了文本内容,又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个人的见解。学生被这样的课堂教学吸引住了,学习热情大增。

在教学文天祥的《扬子江》时,王文平由诗中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联想到物理学上的磁性。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他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能像磁石一样有磁性,学生自然会被吸引。由此,磁性课堂观开始在王文平的心中萌芽。

语文知识的碎片化也是阻碍吸引学生课堂兴趣的障碍,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王文平改变了因将知识点掰开揉碎而导致知识点支离破碎的教法。在教学中,他精心备课,不仅将语文知识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而且努力将知识点前后串联、贯通起来,学生的思维因知识点的串联、贯通而活跃,兴趣也随之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自然增强了。比如,王文平在讲授“素材积累”时,将教材知识与写作知识串联起来,把《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和“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等内容运用到有关人才观的写作中,把《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封狼居胥”事件运用到“正视自己” “量力而行”等写作中,把《陈奂生上城》中大队干部、采购员羡慕陈奂生坐书记汽车、住五元房间的例子运用到“环境决定人生”的写作中,把《游褒禅山记》中“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运用到“成于主见毁于从”等写作中,把《石钟山记》中苏轼质疑郦道元和李渤的素材运用到“不盲从,不唯书”等写作中,把《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不计前嫌与廉颇“将相和”的例子运用到“铭记与忘记”等写作中。这样的串联和贯通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而且让学生对写作不再视若畏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让课堂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社会生活的浓缩,社会生活是语文的延伸

语文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反过来又丰富语文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现实生活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用现实生活印证语文知识,用语文知识解读现实生活,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更容易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找到“趣点”。用王文平的话说就是,现实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磁石,学生就像一个个原磁体,在磁力的吸引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被课堂吸引,被教师的教学设计吸引,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病句专题时,王文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病句类型编拟了相应的病句例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形象地引导学生辨识、修改病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被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吸引,学习兴趣高涨。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双重否定句,王文平编拟了这样的病句:“针对部分学生喜欢打《王者荣耀》和‘吃鸡’游戏的情况,班主任劝阻同学们不要沉溺于手游中,要把精力用到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意不明这个知识点,王文平编拟了这样的病句:“周三晚自习下课后,张明同学背着班主任、宿管阿姨和王强以走读生回家的名义溜出校园,去网吧上网。”这些实例吸引力极强,学生很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不再认为病句的辨识和修改是枯燥的语文知识了。

在教学荀子的《劝学》时,王文平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教学,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谈了看法之后,王文平引导学生把荀子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与学生的看法进行对比、观照,找出二者的异同点。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一些看法居然与儒家先贤有相通之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习兴趣顿时被激发出来。

经过这样的实践,王文平的磁性课堂观趋于成熟,正如他所总结的那样:“所谓磁性课堂,就是视学生为原磁体,把课堂教学打造成磁场,通过磁力吸引学生,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课堂。”

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王文平所倡导的磁性课堂观越来越受到教研部门的重视,并且在不断地向外“输出”。他本人也借助磁性课堂观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比赛,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9年6月28日,王文平受“新课标大语文”课题组邀请向全国直播《中学生阅读与作文结合训练的方法与技巧》;2019年9月,他被咸宁市教育局授予“咸宁名师”荣誉称号,他所倡导的磁性课堂观被《赤壁教育》和“云上赤壁”推广;2020年8月,他以磁性课堂观为依托撰写的《让教育“燃”起来》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他先后被吸收为湖北省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被聘为湖北科技学院“省培”特聘专家、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2020年11月,在强手如林的第二届湖北教育“教研名师”评选活动中,王文平一举夺得金奖。

采访结束,记者请王文平给他所倡导的磁性课堂观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王文平稍做思考,这样说道:“物理学上的磁性是原磁体在磁场作用下,因受磁力吸引而向磁场聚拢的现象。我们把这种物理现象运用到课堂上,就是磁性课堂:一名名学生就是一个个原磁体,课堂就是磁场,所授知识即为磁力。简言之,磁性课堂就是一种引力课堂,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学形式。”

来源: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