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7月,举国同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荣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迈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各地又将如何砥砺奋进,争取更大光荣?人民网特此推出“守初心·启新程”系列报道,说变化,聊规划,看各地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描绘新时代的发展蓝图。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中部地区特别是湖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作出更大努力。”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这样强调。这份文件中,7次直接提到湖北,8次提到武汉……涉及湖北的内容涵盖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城乡融合、绿色发展等多个方面。
中部地区崛起,湖北肩负使命重大,政策利好叠加。“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则是湖北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
什么是支点、怎样建支点?2021年,迈入“十四五”,这个事关湖北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湖北奋力作答,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干在实处推动走在前列。
湖北省郧西县香菇产业直接带动2万余人增收。郧轩文摄
十大农业产业链 抬高县域经济底板
近来,十堰市郧西6名县领导多了个身份——重点农业产业链“链长”。一条产业链由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一个县直单位牵头、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批专项资金支持。
郧西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该县选准食用菌(蔬菜)、中药材、茶叶、马头山羊、木本油料、生态渔业6个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实施农业产业链“链长制”。
“链长制”链出了成效。茶叶专班成功争取340余万产业专项资金,分配到村、经营主体;香菇专班将办公室搬进龙头企业,提供全周期“保姆式”服务,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0亿元……
抬高全域高质量发展底板关键在县域,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在农业产业化。从田间到餐桌,农业不再是那“一亩三分地”,而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全产业链。
围绕打造农业产业链,湖北省市县上下联动,政企银密切协同,产学研一体推进。4月,湖北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为了更好延链、补链、强链,一条产业链由一名省领导领衔、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个工作专班推进。
由8位省领导挂帅担任产业链“链长”,重点打造优质稻米、生猪、特色淡水产品(小龙虾)、蔬菜(食用菌、莲)、家禽及蛋制品、茶叶、现代种业、菜籽油、柑橘、道地药材等,打造“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多元化、国际化”农业全产业链。
把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月18日,包括洪山实验室在内的7个湖北实验室同时揭牌。在生物育种领域,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组建洪山实验室,将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扎根18亿亩耕地解决“卡脖子”问题,广泛联动全国生物种业优势力量,融通产学研用。
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未来5年,仅农发行湖北分行、省农信社就将投入不少于6000亿元贷款。其他金融机构也将迅速跟进,“十四五”期间投入总额将超过2万亿元。
瞄准人才和平台 以科技创新推动换道超车
一块厚度不到0.1毫米的超薄玻璃有多“脆”?这样一块比头发丝还细的玻璃,在激光切割下,也能“毫发无损”地精准成型。我国最大的激光设备及高功率激光装备供应商之一华工激光自主研发的超薄玻璃激光切割技术,切割速度每秒超过200毫米,上市后将应用于折叠手机、超薄电池基板等3C领域。
如今,像这样的涉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领域的“黑科技”,在湖北正不断实现产业化。
七大湖北实验室、九大科学装置、九大创新中心、七大功能板块、三条千亿产业大道、两大万亿产业集群……一条从中国光谷出发,连接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五个城市,沿长江经济带延展的科创大走廊正在加速建成。
与以往单纯依靠高校、院所建设的实验室不同,湖北实验室打破高校、院所、企业之间的界限,采取“1+N”建设模式,由牵头组建单位联合相关领域优势力量,形成合力,瞄准光电科学、生物安全、空天科技、生物育种等领域“世界科技前沿”,集中力量“出拳”,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
湖北是科教大省,但还不是科技强省。为促进省内科创企业加速成长,湖北省科技厅通过推进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上半年协同联动投资机构与银行金融机构,为1400多家科技企业精准提供创业投资、信用贷款近300亿元,新增贷款超40亿元。
湖北瞄准人才和平台两个关键,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光芯屏端网”,布局打造光通信、激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22条重点产业创新链;连续3年以“揭榜挂帅”形式,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揭榜制”已成为湖北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面向社会征集项目需求1424项,其中1135项由企业提出,占比79.7%,推进破解100项左右“卡脖子”关键技术,解决1000项左右“补短板”技术难题,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奋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以科技创新推动“换道超车”。
位于潜江的长飞光纤拉丝车间。潜轩摄
提升城市能级 培育更多区域增长极
向武汉追“光”,与武汉同“芯”。作为武汉都市圈的兄弟城市,潜江“连东接西”,在跨区域的产业协同中快步融入武汉都市圈,积极对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全方位承接圈内产业转移。
总部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长飞光纤公司,建立的长飞潜江科技园于2017年投产。目前,该科技园光纤预制棒布局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自武汉长飞光纤落户潜江后,我国电子材料50强企业和电子化工材料专业10强企业等行业龙头相继落户,潜江“光芯屏端网”配套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眼下,武汉都市圈正在加快建设。在武汉绕城高速公路与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之间,全长约360公里的武汉城市圈大通道正加速构建,武汉到孝感、咸宁、鄂州、黄冈等地“一小时通勤圈”即将形成。
“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理念深入包括武汉在内的9个城市,光谷、车谷、临空经济区、长江新区等“四副”均已明确主导产业和辐射范围。武汉扛起“一主引领”责任,加快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擎。
“宜荆荆恩”城市群内,一张文旅惠民卡,将让四地居民互相游玩更优惠;“襄十随神”城市群签署协议,71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跨区域通办。
“一主引领”在增强功能、提升能级上持续发力,“两翼驱动”在握指成拳、提升实力上持续发力,“全域协同”在点面结合、全面赋能上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武汉、襄阳、宜昌城市能级。全域携手,共谱高质量发展协奏曲,构筑活跃增长极。
长江三峡巫峡口,再现5元人民币上绝美山水。曾垂伦摄
借“碳”赋能 建设中部绿色崛起先行区
以前把竹子卖到山外才能挣钱,现在只要竹子呼吸,通山县燕厦乡金坑村农民就能挣到钱。这片栽种于荒山的3000亩毛竹林,是通山县竹子造林碳汇项目的一部分。
“竹林可以吸碳吐氧,这个项目每年能吸收约6500吨二氧化碳。那些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可以通过位于武汉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购买减排量。”项目投资人之一、通山县儒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儒活说。
碳交易市场,就是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达到控制碳排放总量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商品来进行买卖,需要减排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成功减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超额排放则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中心位于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武汉,这些企业在湖北注册登记账户,在上海进行交易,两者共同承担全国碳交易体系的支柱作用。
作为全国试点之一,湖北碳市场2014年启动以来,积极探索创新,碳市场交易额稳居全国第一。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武汉将带来超千亿产业,引领中部绿色崛起。
以降碳为总抓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全面转型。湖北将从源头上控制“两高”项目,从规划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全面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抓紧制定全省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并付诸实施,倒逼经济结构、能源机构、交通运输机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污染减排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转变,把降碳和污染物控制协同起来,将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
加装新引擎,绿色写新篇。随着长江生态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今年上半年,湖北再次打响保护长江“6+4”攻坚提升行动,更加注重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经受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后,湖北正将伟大的抗疫精神转化为砥砺前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持续推进思想破冰,破除束缚高质量发展之“冰”,勇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围”。
来源:人民网
实习编辑:赵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