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 杨昆明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了多种实现形式,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农业转型升级、绿色崛起步伐明显加快。为摸清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研究提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以绿色发展为方向,调优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一是培育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打造茶叶、小龙虾、猕猴桃三大主导产业。全市茶园面积达16.2万亩、茶叶产量4.47万吨,全链产值47亿元,位列全国重点产茶县市第9位,获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猕猴桃种植面积达6.2万亩、年产量5.6万吨,进入全国猕猴桃高质量发展县市;思念集团控股的神山兴农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猕猴桃加工生产线和华中地区最大单品冷储库,加速筹备新加坡上市;长江猕猴桃产业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市;成功举办2019长江猕猴桃产业峰会;央视连续两年直播赤壁猕猴桃丰收场景。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22.5万亩,年产量1.5万吨,“双水双绿”稻虾共作模式成为脱贫攻坚的新兴产业,正由单一种养模式向精深加工不断发展。
二是发展绿色农业。积极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10多万亩,建成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5万亩,茶叶绿色防控示范区2000亩。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投入120万元支持全市秸秆粉碎还田。开展两湖一河农业环境整治行动,建立农业废弃物回收点8个,对全市132座水库和17个湖泊开展投肥养殖执法巡查。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适宜养殖区的“三区”,关停8家B类(乡镇)生猪屠宰场。完成163家畜禽规模养殖场“一场一策”粪污综合治理设施建设,关停28家未达标养殖场。
三是创建绿色品牌。大力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赤壁青砖茶”成为湖北省公共品牌,荣获国家驰名商标。全市创建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3件、湖北省著名商标13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件,“三品一标”认证产品64个,获批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加强品牌宣传,“中国茶业大会”和“赤壁猕猴桃丰收节”相继登陆央视新闻联播;赤壁青砖茶登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播央视农业农村频道《农业气象》栏目。赤壁青砖茶成功列入“湖北省首批区域公共品牌推广计划”,2020年2月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前黄金时段播出;乾泰恒茶业生产的赤壁青砖茶作为“第七届军运会”指定唯一赞助黑茶产品。
(二)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
一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二产融合。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推进赵李桥砖茶产业园、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小龙虾产业园建设,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建成砖茶产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园、赤壁青砖茶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水果产业园等四大省级产业园区。赵李桥镇、柳山湖镇获批全国产业强镇。赤壁青砖茶产业集群列入省级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首个青砖茶大数据中心。羊楼洞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获批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单位。201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54.14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0∶1。
二是加快农旅三产融合。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全市建成有机水果基地8个、茶叶观光基地3个、温泉养生度假区2个、茶文化生态产业园1个、万亩茶园自行车慢行公园1个,以及陆水湖休闲景区、葛仙山自驾游休闲基地等。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建设三大乡村旅游集聚区,培育农旅一体休闲观光园、涉农旅游点近400个。推出了葛仙山赏万亩野生樱花、柳山湖车埠葡萄草莓采摘、余家桥赏桃花梨花、官塘驿车埠桑葚采摘、葛仙山野生樱桃采摘、黄盖湖余家桥杨梅蓝莓采摘、沧湖柳山湖赏荷、“世外桃源”幽兰山赏油菜花等农旅产品。
三是推进“互联网+农业”线上融合。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形成“绿购”主农产品进城,康华、邮政主农村物流的分工合作电商发展新模式。建成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市级服务中心1处,邮政农村电商县级运营中心1个,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包含邮政、供销信息化改造网点)257家。形成了11个镇级物流综合服务站和140个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点为框架的城乡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并在全国推广。近6万农民通过线上网络走上致富之路,赤壁青砖茶、猕猴桃、小龙虾等特产成为线上“爆款”产品。
(三)以创新发展为抓手,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一是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配套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十二五”以来全市建成高标农田49.44万亩,新增耕地面积4443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19万亩,耕地平均质量提高1个等级,利用率提高近30%。粮食作物再获丰收,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同比增长1.7%和2.42%。农田水利建设带动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建成中伙铺镇万亩茶园基地、余家桥万亩水果基地、神山兴农万亩猕猴桃高产高效示范片和车埠镇、赤壁镇等25万亩稻虾种养基地。结合景观打造,建成了5公里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金穗农业1.5万亩现代设施农业观光园,阡陌东柳、田园柳山、炊烟依旧等一批田园综合体建成运营。
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重点培育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大主体”。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咸宁市级26家),农民合作社达到603家,家庭农场达到90家。引进思念集团控股成立神山兴农科技公司建成1.3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引进宇兆农业投资8000万元建成1.5万亩稻虾示范共作基地,带动建成咸宁市首家小龙虾加工园,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农业带动土地流转24.8万亩。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建成省级高新技术园区、省级湖北砖茶产业科技园区,建立院士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科技信息及专家在线咨询服务等各类创新平台30余个。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省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技术攻关,完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7项。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3家,建成咸宁市级科技示范基地5个,市级科技示范基地39个。羊楼洞茶业公司青砖茶农业科技园成功创建“湖北省农业科技园”,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星创天地被评为“全省2019年度省级星创天地”;赵李桥茶厂和羊楼洞茶业公司分别创建了湖北省紧压茶、青砖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四是加强政策扶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赤壁市鼓励茶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赤壁市鼓励蔬菜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特别是在茶产业发展方面,自2012年开始,连续8年出台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实施办法,在项目资金、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2019年市政府同步出台茶叶、猕猴桃、小龙虾三大主导产业奖补办法,安排奖补资金2000万元。全年共落实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的各类惠农补贴资金6530.7万元;支持6208户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发放产业扶贫奖补资金477.65万元。巩固完善农技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62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农机具保有总量达50000台/套,总动力达4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机耕率达99.0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7.61%。
二、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规模经营程度不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突出矛盾。全市现有耕地面积52.47万亩,近70%的耕地由小农户经营,土地流转不畅,土地资源过度分散,大量的土地资源仍以农民自耕、分散经营、粗放经营为主要形式,规模小、利用率低,土地无法连成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要求,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产品加工水平不强。我市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还只停留在初级加工水平,产品只卖原料,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约为65%,精深加工率不到15%,与先进地区差距明显。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2家。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较弱,产业链条有待进一步延伸。
(三)品牌带动力偏弱。全市一般品牌多,知名品牌少,还没有一个真正叫得响的品牌。目前我市拥有的品牌大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没有形成一个引领行业发展的主导品牌。虽然近年来我市全力打造了“赤壁青砖茶”这个公共品牌,但还仅仅只是地区品牌,在全国、全行业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各企业还没有形成合力,企业自主创建的单个茶叶品牌、商标多达120多个,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混乱,区域品牌的领军作用不明显。
(四)企业融资渠道不宽。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比较效益低,回报见效慢,加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缺乏有效抵押物,大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想发展,但贷款融资门槛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单笔成本也比较高,致使银行对农业主体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也不高。
(五)农业人才队伍后继乏力。随着农村年轻一代不断外出,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据调查显示,全市48%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中80%以上年龄都在45岁以上,在家青壮年劳动力极其缺乏,“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现象已成为现实难题。农业科技人才结构出现断层,全市通过认定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184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40.2%。各类基层农业乡土人才1140人,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1.8%。农村留不住人才,农技人员“青黄不接”。农民无人接班、农田无人耕种带来的“谁来种地”难题,让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巨大压力。
三、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农业强市的重要举措,应当摆上重要位置,创新发展,精准施策,久久为功。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持续打造主导产业。坚持以“高效、生态、特色”为导向,持续打造茶叶、猕猴桃、小龙虾三大主导产业,深度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实行“六个一”(一个产业、一名市领导抓总、一个规划引领、一套政策扶持、一个工作专班、一抓到底)的产业推进机制,出台“1+N”政策体系,集中力量支持产业做大做强。突出抓好产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筑巢引凤”,重点打造赤壁青砖茶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现代水果产业园、小龙虾产业园,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鼓励加工同业、产地同源、产品同质的企业整合重组,建成大龙头,增强竞争力。加大产业宣传力度,总体策划品牌主题宣传,加强区域品牌的公益宣传,全力打造领军品牌。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议设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支持和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对被认定为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给予奖励,激励企业发展壮大。对农业品牌创建给予一定奖励。对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的给予奖励。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给予适当奖励。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带动作用强、成绩显著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激励新型农业主体发展。从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中列支部分科研经费,落实专家服务补助,为全市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
(三)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打造青砖茶产业园、猕猴桃产业园、小龙虾产业园三大产业园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支持企业技改升级,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实施农业招商引资战略,支持引导实力强、有市场的的大型企业入驻园区。出台并落实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合作等模式,与广大农民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四)创新农业金融服务。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风险补偿、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等。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三农信贷产品,降低融资成本,优化服务,切实化解三农发展“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服务,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服务。
(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农、科、教有机结合,建立成果转化、试验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茶叶、猕猴桃、小龙虾等产业,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在事业编制、职称评定、住房补贴、生活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重点关键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发挥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市场信息、新型职业农民等专业培训,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业的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