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②年将至 腊味香 又到团圆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老百姓感叹,国家越来越强,家乡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幸福!

春节将至,赤壁大地处处洋溢着年的氛围,充盈着年的味道:家中的老人们在期盼着儿孙聚在身边;外出的游子回到家乡,又会发现很多新的变化;脱了贫的贫困户一定沉浸在幸福中,忙里忙外张罗着过一个喜庆年;回家过年的路上,兴许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为了保障全市人民过上一个幸福安康年,还有许多的干部职工们在节假日里坚守岗位……

赤壁市融媒体中心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全媒体记者将努力践行“四力”,行走城乡巷陌,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深入基层,记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发生在赤壁大地上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新成效,记录节日里普通、欢喜、热闹、团圆的欢乐与美好。

赤壁融媒体记者 王莹 王丽燕

腊味,对于赤壁人来说,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腊味,是赤壁人舌尖上对美味的期待,也是一种传承于骨子里的乡愁。年关将近,赤壁市民们延续制作腊味的传统习俗,纷纷开始熏制腊肉、腊肠、腊鱼等腊味,备足年货迎接新年。

1月14日,赤马港办事处月山村11组王晓灿家的熏肉房内,半干的柴火燃起袅袅炊烟,火塘上正在熏制着他家过年要吃的各类腊味。

“30斤腊猪肉、20斤腊鱼、10斤香肠,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家今年准备的腊味可比往年多!”王晓灿笑呵呵地说。

今年的腊猪肉和腊鱼是由王晓灿亲自调味、腌制后,再把腌肉放在干净,通风的地方,晾晒5天,最后用半干柴火烟熏25天,才算制作完成。而腊肠因为制作手续繁复,王晓灿便自己买了10斤好肉,让街上的腊味店代为加工,自己只负责熏制。

在蒲圻办事处和尚岭社区居民龚梅家里,各类腊味已经熏好,挂得三楼走廊满满当当。

“我儿子从小最喜欢吃我熏制的腊鱼,今年家里就多准备一些,一共熏了30多斤腊鱼,其中有10斤是要给他的。”据龚梅说,她儿子多年外出打工,每次过年回赤壁,都要带很多腊味去深圳,留着慢慢吃。

这不仅是外出务工游子对赤壁腊味美食的喜爱,更体现了他们对家乡味道的留恋。

大蒜叶炒腊肉和清蒸腊鱼,这两道菜,年年都会出现在王晓灿、龚梅家的年夜饭上,或许也会出现在千万赤壁市民的年夜饭上。过年的意义就在于与家人们的团聚,腊味熏制的烟火味和饭桌上的腊肉腊鱼,这些无比亲切的味道,时刻提示着大家,年将至,腊味香,又到团圆时。

记者感言:

在咱中国,饮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传承。腊肉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是一种奢侈品,人们于是选择在腊月杀年猪,将猪肉熏制成腊肉,以便贮藏,供春节和来年食用、待客。现如今,熏制腊肉的最初作用已经弱化,但在中国人眼里,赶制腊肉、腊肠等腊味已成为过中国年的仪式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编辑: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