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湖北代表团讨论报告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呼唤更平衡更充分发展

长江云报道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继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我国社会矛盾判断的首次重大调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引起十九大湖北代表团热议。

生产有了更高的发展

代表们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是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近40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不断转型升级。

十九大代表 鲁国庆:“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是今日中国之国情、之特色。发展的方式从要素投入转变到创新驱动上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十九大代表 谭千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充分地发挥市场积极性,充分地利用市场的一些资源,瞄准新一代的技术,把握技术发展的大势,产业生态重构的原始创新和一些跨界性的创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提升我们国家的竞争力。”

人民的需求不断提升

代表们认为,日益提升的社会生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让人们有了更高的生活期盼。

十九大代表 郑雄:“我们湖山村在五年时间内,村民的收入翻了四番,村集体收入每年接近100万元。发展产业引领村民致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老百姓口袋里富,脑袋里富。”

十九大代表 周玉坤:“人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需求更加的多元化、个性化。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更丰富的需求呼唤更均衡更充分的发展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必须补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代表们认为,不平衡指的是发展的领域范围,不充分则指发展的层级和质量。这既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既有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有区域发展不平衡。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是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十九大代表 罗联峰:“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我们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将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

十九大代表 郑小红:“进一步深化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在立案登记上更进一步地回应群众的需求,真正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让我们人民群众打官司更便捷一些。”

十九大代表 胡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促进公平正义,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十九大代表 彭青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十九大代表 游艾青:“享受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就提出要保护生态,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从过去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过去的消耗资源环境,向资源高效利用转变,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