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18时许
黄冈市浠水县三角山风景区内
一处紧挨旅游公路的山体突然崩塌
约150立方米的石块滚落下来
堵塞了公路
所幸
崩塌发生前,该路段就已封锁
山体周围的6户居民已安全转移
未造成人员伤亡
这次突发的地质灾害
最终有惊无险
是湖北采用“人防+技防”
进行灾害预警的成功实践
01神奇的“白色小盒子”
“就是靠它,我们提前监测到这处山体有异常, 因此及时采取了防范措施,才避免了一场伤亡。”黄冈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站浠水分站技术员陈礼杰指着位于崩塌处岩壁上的一个白色小盒子说道。
△崩塌处岩壁上的倾角加速度计。
一个小盒子怎么会有如此大威力?
陈礼杰介绍,这个白色小盒子叫倾角加速度计,是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的专业设备,可以监测到岩石移动的距离、 角度等数据,实时传送到信息监测平台。
如果数据波动较大,平台就会发出预警信号,提示值班人员采取处置措施。
7月1日上午10时,陈礼杰接到浠水县三角山风景区的预警信号后,立即通知该处地质灾害监测员到现场查看。
信息确认后,陈礼杰带上工具赶到现场排查,发现监测点岩石出现裂缝,且有小石头掉落。该处岩石与周边山体岩层连为一体,一旦岩石断裂还会导致其他地方岩石松动,造成严重的山体崩塌。
△技术人员在用手机上的电子罗盘测量山体有没有发生位移。
陈礼杰立即向浠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报,浠水县相关部门随即采取了封锁公路、撤离和转移周围人群等一系列应急措施。
7月2日18时许,三角山风景区发生山体崩塌。由于村民提前转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浠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环股负责人刘海告诉记者,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推动地质灾害从“人防”向 “人防 + 技防”转变,这个盒子正是“技防”的关键设备。
02灾害监测保安全
湖北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降雨影响,时常发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灾害,尤其遇到强降雨,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难以准确预测,过去一直以“人防”为主。
三角山黄溪冲村村支书程水清,也是三角山地质灾害检测员,一个喇叭、一把卷尺,就是他日常巡查的全部装备。
△地质灾害检测员程水清进行日常巡查。
程水清负责全村9处隐患点的日常巡查,发现异常就反馈给黄冈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站浠水分站,由分站技术员进行专业核查,并通知相关部门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程水清检查的方式先是肉眼看——“看今天与昨天比有什么变化,看石块有没有偏移、是否出现新的裂缝、掉渣等情况。”
接着会给发生变化的地方插个竹竿、系根绳子做标记,变化大的地方就向技术员反馈,由他们做进一步排查。
一直以来,我省地质灾害监测实行“四位一体” 网格化管理,以村、社区为网格,每个网格设一名监测员,由当地村支书或者村民担任,与乡镇、国土资 源所、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站协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监测员与技术员构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主力军。
陈礼杰告诉记者,浠水县共有59 个隐患点,仅有3名技术员。
而这些隐患点地处偏僻,山高坡陡,有时一天只能检查一个隐患点。
因此,排查隐患,仅靠“人防”,是远远不够的。
截至目前,全省登记在册的约有 16000 个隐患点。如何实现高效监测成为全省地灾监测的难题。
03“人防 + 技防”是趋势
自2016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就开始探索建设地质灾害信息化平台,通过线上监测,实现对隐患点全覆盖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
2020 年,省自然资源厅将各市州信息平台融合到一起,建立湖北省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同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建成全省统一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形成了从设备数据接收、网点资料管理、预警自动发送、现场实时反馈的信息闭环。
目前,该平台已大规模投入使用。为确保录入隐患点信息翔实,每条信息都需要经过地方上报、技术人员现场排查填报、管理部门批准核实的流程。
△通过地质环境综合信息监测平台查看各地地质灾害隐患点。
在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值班室,记者看到,所有隐患点都显示出当前排查状态,点开后则可以清楚查看隐患点位置、产生历史、周边人员房屋情况,以及负责的监测员信息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向“人防 + 技防”转变,省自然资源厅开始分批次为威胁人员多的隐患点安装监测设备,包括地表位移、裂缝计、倾角加速度计、土壤含水率等普适型设备,接下来还会安装针对泥石流地声、泥水位监测仪,以及针对地面塌陷的水压、气压、 土压力等高精度监测设备。
目前,省自然资源厅已在全省1675处隐患点安装监测设备,共投入1亿多元。
“‘人防 + 技防’是趋势。”上述省自然资源厅工作人员表示,“地质灾害范围广,不可控因素多,即使将来所有隐患点都安装了监测设备,仍然离不开人的作用。既需要人到现场检查,同时也需要更多人了解相关知识,一起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的行动中来,这样的‘人防 + 技防’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来源:湖北应急管理杂志
实习编辑: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