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赤壁“城市后花园”,营里社区这么干……

赤壁融媒体记者 吕蓉 通讯员 魏婕 李莹

五年内,如何将营里社区打造成为赤壁“城市后花园”,实现营里社区“十四五”发展目标?

任营里社区党委书记一年多来,余名每天早晨不到七点就到村组里转。居民在干什么,地里种了什么,这片土地上一年四季“长”了什么,一圈下来,余名心中有数。

营里社区是城乡结合型社区,地处赤壁市陆水河畔,107国道西侧地段,因三国名将陆逊驻军扎营在此而得名。

这片土地上能“长”出什么?5月16日7点多,是余名在村组里连跑带走的第547个清晨,当汗水滴落在实践的沃野上,打造“城市后花园”的种子破土而出。余名自信地伸出四个手指头:农业、工业、商贸、旅游,四轮驱动,多点开花。

农业是营里社区打造“城市后花园”的沃土。上世纪80年代这里就开始种植蔬菜,丰富的种植经验,为营里社区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稳固了“城市后花园”的基础。

从营里社区出发,差不多5分钟车程,就到了营里千亩蔬菜基地。全面清淤、护砌的中港、东港在蔬菜基地间纵横,汇聚到霞落港后流向陆水河。在潺潺清水的滋养中,基地40多个品种的蔬菜一年四季轮番抢鲜上市。

“老李,菜长得好哇?”

“余书记又来啦,港清了,水清了,菜长得水灵哩。”在中港旁的一个大棚内,李金红和老伴正在捆扎空心菜,面对老熟人余名,李金红笑脸相迎。

前些年开始,中港、东港和霞落港都因淤泥沉积不畅,导致天晴无水、下雨淹水,种植户们愁眉苦脸。配套完善水、路、渠等农田基础设施迫在眉睫。

“睡不着,担心那一地的菜。”刚上任的余名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协调多个部门合力为这三条港清淤、护砌,同时拓宽东港明渠,建设两边道路并安装路灯亮化,困扰种植户多年的耕种难题得到解决。

“当地政府很重视农业,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交通又便利,蔬菜不愁销路。”李金红一家是洪湖人,98年就来到营里社区种植蔬菜。如今,李金红老两口管理着10个大棚,年纯收入8万元左右,一家人在赤壁城区买了房,儿子娶了赤壁姑娘有了自己的事业。

不少像李金红一样外来的种植户,把根扎在了赤壁,见证了营里蔬菜基地“棚”的变化。从小棚到大棚,种植从零散几户到40多户1100亩的规模,年产值达到4千多万元。大棚还带动散户种植了500余亩蔬菜,年产值也达千万元。

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蔬菜种植规模持续在扩大,余名对特色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又进了一步:依托现有1100亩蔬菜基地和可利用的2000余亩地,引进高端百果园,融入赤马港街道“十里蔬果长廊”。

“2000多亩地开始分区规划了,已经有投资意向企业。”余名介绍,特色农业产业园实行一区一品,同时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引进民宿、有机农庄等,逐步形成吃、住、采摘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园。

特色农业打牢“城市后花园”基础,工业、商贸、旅游随着赤壁城市建设的扩展在营里社区伸枝展叶。

赤壁创新聚集区、大学生创业园、电商孵化园等一批园区落户,正着力打造赤壁市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金融要素聚集区以及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成为与赤壁高新区相辉映的推动赤壁高质量发展的第二增长极。现有39家中小企业集中打造成一体化企业模式,通过新建商业楼盘,已引进兴地广场208家批发商贸,以点带面推动周边商贸发展。借助赤壁市的一河两岸工程,建成旅游船码头,依托赤壁市现有旅游船游河观光项目,拉动周边餐饮、三国主题文化等旅游项目,拓展特色旅游带。

从“城乡接合部”到“城市后花园”,一粒粒扎根在营里社区的种子争相破土,在沃土的滋养中茁壮枝叶。

审核:吕   蓉

编辑:王丽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